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李喜和与英国剑桥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以小鼠为模型,共同设计和实施着床后外胚层细胞的干细胞重编程研究,在动物干细胞基础研究领域又有重要发现。相关论文发表在10月29日出版的国际知名杂志《自然》上。
胚胎干细胞(ES)是近年来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2007年美、日科学家成功进行成体干细胞(iPS)诱导技术,为该技术向农牧业和医学领域应用提供了可能;今年我国科学家又成功利用iPS诱导生产成活个体,直接证明了iPS的分化多能性。
李喜和与剑桥大学合作开展的这项研究,首先是对着床后5.5—7.5天小鼠外胚层细胞诱导培养过程中关于LIF因子作用的重新认识。研究结果证明LIF因子对于外胚层细胞的重编程发挥了关键作用,推翻了以前研究人员对外胚层重编程的传统认知。通过该研究获得的外胚层干细胞不但可以在体外条件下表现出干细胞的所有分析特征,而且在体内条件下可以高效率的形成嵌合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进入生殖系统,具有正常生殖传代的能力。
该研究获得的早期传代外胚层干细胞系rESCs的细胞重编程调控机制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最大特点是可明确地分化并直接参与子代胎盘组织的形成。说明通过该技术建立的rESCs干细胞系具有独特的生命分化和发育潜能。根据研究结果,李喜和等提出了外胚层细胞向干细胞rESCs重编程的分子调控模型,这对于进一步探讨不同分化阶段细胞重编程的机制,干细胞在畜牧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