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模型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01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同授予了澳大利亚科学家Warren和Marshall,表彰他们对“幽门螺杆菌以及它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中的作用”研究的杰出贡献。Hp是引起胃炎的重要病原菌。但在1984年以前,围绕着Hp到底是胃炎的原因、还是胃炎的结果(或伴随物),学术界持不同看法且主要倾向是认为胃炎患者胃内发现的Hp是制作标本过程中被污染的结果。Marshall以自身口服 Hp诱发了急性胃炎、抗Hp治疗后胃炎痊愈的试验结果,明确地回答了此问题。

【造模机制】从口腔进入的Hp借助于鞭毛运动,移向胃窦幽门;Hp分泌的黏附素使其定植在胃黏液层与上皮细胞之间;Hp产生大量的、活性极强的尿素酶,将尿素分解成氨和碳酸氢根离子(HCO3-),形成一个使自身免遭胃酸攻击的碱性保护层,Hp释放的过氧化氢酶、细胞毒素和致空泡毒素等,都造成对黏膜细胞的损害。毒素诱导IL-8分泌,后者促进中性粒细胞趋向损伤和炎症部位,形成并加重胃黏膜炎症。

【造模方法】Hp感染蒙古沙鼠的急性胃炎模型:蒙古沙鼠,雌性,8周,体重55~60g。灌胃前24小时禁食禁水。Hp菌株取自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病变组织,经分离培养并调至终浓度为100000000CFU/ml。第1天,每只鼠灌胃0.5ml,上、下午各一次,第3天上午再灌胃一次。每次灌胃后2小时恢复饮食饮水。第4或第8周分别处死动物,取胃组织。肉眼见以胃窦和幽门为主的黏膜充血及炎症,光镜下见黏膜上皮细胞、腺窝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胃黏膜涂片Hp阳性率均为87.5%。 Hp培养阳性率分别是75%(第4周)和87.5%(第8周)。Hp尿素酶阳性率均为100%,血清抗Hp IgG抗体阳性率分别是75%(第4周)和100%(第8周)。

Hp感染小鼠的急性胃炎模型:C57BL/6小鼠,雌雄各半,10周,18~22g。实验前12小时禁食禁水。模型组预先给每只小鼠0.5ml碳酸氢钠(0.1mol/L)灌胃处理,1小时后,再给予Hp标准菌株SSI(1000000000~10000000000CFU/ml)灌胃,每只小鼠0.5ml,隔天一次,共5次。末次灌胃后2、4、6、8周分别处死动物、取胃黏膜组织。结果发现,灌胃后2周,黏膜Hp定植主要在胃窦和窦-体交界处,Hp感染率为30%,尿素酶阳性率为90%。随时间延长,Hp定植和感染率逐渐增加,到灌胃后8周时,感染率可达90%,胃黏膜炎症评分、Hp感染率和尿素酶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模型特点】Hp感染可导致人或动物发生急性胃炎,胃镜下主要特征是灶状或弥漫性炎症、组织病理学主要特征是黏膜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特殊染色可见坳阳性,炎症组织Hp培养阳性、抗Hp感染治疗效果显著。造模成功的关键是一定要保持Hp的活性及浓度。

【模型评估和应用】Marshall的人体实验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确认了Hp感染是胃炎的原因而不是胃炎的结果。小鼠因遗传背景明确、个体差异小、品系多、价廉、易饲养繁殖等而被较为广泛使用,其次是沙鼠模型。用悉生仔犬、悉生仔猪和家猪等造模,也有成功报道。此模型可用于观察 Hp感染的病理过程及各种抗Hp感染药物的疗效观察,对于研究Hp感染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等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都有重要意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