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条款
8.3 危险源管理与控制
8.3.1 适用时,至少应考虑以下来源的风险:
a)放射性物质;
b)感染性微生物;
c)生物性毒素;
d)致敏原;
e)实验动物或野外动物;
f)危险化学品和药品;
g)重组DNA材料、基因操作;
h)新的物种或外来物种;
i)设施设备(如高压、高温、低温、高动量设备,通风、消毒设备等);
j)利器;
k)强光、紫外线等;
l)电气;
m)其他物理性危险因素;
n)工作流程和操作不当;
o)误用或恶意使用;
p)个体防护;
q)水灾;
r)火灾;
s)其他自然灾害。
理解要点
8.3.1 是对危险源辨识的要求。
危险源有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因此,在评价与危险源相关的风险之前,必需首先辨识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旨在事先确定所有由机构活动产生、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例如:根源(如:运转着的机械、辐射或能量源等);状态(如:在高处进行作业等);行为(如:手工提/举重物等)。
危险源辨识应考虑工作场所内危险源的不同类型,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心理的等。
机构应了解和熟悉适用的与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范围相关的危险源辨识工具和技术。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需考虑下列信息来源或输入: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例如有关如何辨识危险源的规定等;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监视数据;职业接触和健康评价;事件记录;以往审核、评价或评审的报告;来自员工和其他相关方的输人信息;其他管理体系的信息(如质量管理或环境管理等);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协商信息;工作场所内的过程评审和改进活动;类似机构的最佳实践和(或)典型危险源的信息;类似机构已发生事件的报告;机构的设施、过程和活动的信息,包括:工作场所设计、交通方案(如人行道、机动车道等)、现场平面图;工艺流程图和操作手册;危险物质(原材料、化学品、废物、产品、副产品)存货清单;设备规范;产品规范、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毒理学和其他职业健康安全数据。
危险源辨识过程应适用于常规和非常规(如:周期的、偶然的、紧急的)活动和状况。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应考虑的非常规活动和状况的示例包括:设施或设备的清洁;过程临时更改;非预定的维修;实施或设备的启用或关闭;翻新整修;极端气候条件;公用设施(如:供电、供水、供气等)的毁坏;临时安排;紧急情况等。
危险源辨识应考虑进入工作场所的所有人员(如:顾客、访问者、服务承包方、送货员、员工等),以及因他们的活动而产生的危险源和风险;因使用他们所提供给机构的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危险源;他们对工作场所的熟悉程度;他们的行为等。
在评估过程、设备和工作环境的危险源和风险时,机构应考虑诸如人的行为、能力和局限性等因素。每当存在人机界面时,机构均应考虑人机工效学因素,包括易于使用、可能的操作失误、操作员压力和使用者疲劳等;更广泛的因素还包括工作特性(工作场所布局、操作者信息、工作负荷、体力劳动、工作类型);环境(热、光、噪声、空气质量);认定行为(性格、习惯、态度);心理能力(知觉、注意力);生理能力(生物学力、人体测量或人体的变化)等。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存在虽发生或源自工作场所外但会对工作场所内的人员产生影响的危险源(如相邻机构释放的有毒物质等)。如果机构能够事先预见此类危险源,则应对其进行处置。机构可能有义务考虑自身产生的、越过其工作场所边界的危险源,尤其是当法律法规对此类危险源规定了相应的义务或责任时。基于法律规定,此类危险源也可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处理。为了使危险源辨识更为有效,机构所采用的方法应吸收不同来源的信息,特别是了解其过程、作业或系统的人员的输入信息,例如:对行为和工作实践的观察以及对不安全行为的根本起因的分析;水平对比;访谈和调查;安全巡视和检查;事件评审及其随后的分析;对有害暴露(化学和物理的因素)的监视和评价;对工作流程和过程的分析,包括工作流程和过程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可能性。
负责实施危险源辨识的人员需具备相关危险源辨识方法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并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
标准条款
8.3.2 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时宜首先考虑消除危险源(如果可行),然后考虑将在伤害发生的概率或严重程度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最后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装备。
8.3.3 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过程不仅适用于机构(包括设施设备、活动等)的常规运行,而且适用于机构在对设施设备进行清洁、维护、关停期间,以及节假日等期间的运行。
8.3.4 应有机制监控机构所要求的活动,以确保相关要求及时并有效地得实施。
8.3.5 风险评估报告应是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和制安全操作规程的依据。
理解要点
8.3.2~8.3.5 是对风险控制的要求。
如果对危险源未采取控制措施或现有控制措施仍不充分,则应按照控制措施的优先顺序选择:消除、替代、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控制措施、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即:如果可行,应首先考虑消除危险源,从源头消除风险;当不能避免风险源时,应考虑用低风险的方式替代高风险的方式,降低风险;针对风险源,采取通风防护、隔声吸声、机械防护、联锁装置等工程措施控制风险,或通过警告标识、门禁等管理措施降低风险;在采取上述措施后,仍不能获得理想效果时,应采用防护服、防护面罩、防尘防毒口罩、耳塞等个体防护装备来保护人员。应最后考虑使用PPE控制风险,这是一种理念,消除危险源是消除风险的根本方法。
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过程不仅适用于机构(包括设施设备、活动等)的常规运行,而且适用于机构在对设施设备进行清洁、维护、关停期间,以及节假日等期间的运行。
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措施的总体目标是为了管理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以实现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在建立和实施运行控制措施时,需考虑的信息包括: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法律法规和机构应遵守的其他要求;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现有控制措施评估和新控制措施的效果;变更管理;内部的规范(例如:关于材料、设备、设施布局的规范等);现有运行程序的信息;与所采购的货物、设备和服务相关的产品供应链控制措施;参与和沟通;承包商和外包人员所执行任务的性质和范围;外来人员(包括访问者、送货者、服务承包方等)被许可进入的场所。
应记录风险评估过程和以下信息:危险源识别;与已辨识的危险源相关的风险的确定;与危险源相关的风险水平的评价;控制风险拟采取措施的描述或引用;实施控制措施之能力要求的确定。机构应将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级的结果形成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应是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和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