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模机制】油酸(oleic acid)是一种具有较强毒性作用的脂肪酸,左肾动脉注射油酸后,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间质水肿,肾内血管缺血,肾微循环严重障碍,肾脏排泄功能衰竭,形成 AFR。
【造模方法】
1.Wistar雄性大鼠,体重180~250g。油酸、溴代苯及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rc)。将大鼠随机分成5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左肾动脉注射生理盐水0.45ml/kg)、油酸Ⅰ组、油酸Ⅱ组、油酸Ⅲ组、油酸Ⅳ组,实验组的大鼠左肾动脉分别注射油酸0.05ml/kg、0.1ml/kg、0.125ml/kg、0.15ml/kg。为了确保注射油酸时剂量的准确,用植物油稀释油酸。预试结果表明,单纯植物油组(0.45ml/kg)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别。
2.左肾动脉注射油酸后10分钟、6小时及24小时分别取材,用TTC染色技术观察肾TTC显色的改变。常规制备电镜及光镜切片,用400T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在光镜下,每张切片观察10个高倍视野,同时对肾小管坏死及肾小管管型以0个/HP为(-)、1~2个/HP为(+)、3~4个/HP为(++)、>4个/HP为(+++)进行计数,对右肾、肺、心、脑、肝、小肠、睾丸也进行光镜观察。
3.用阻抗法描记左肾动脉注射油酸后10分钟、1小时及6小时左肾容积脉波的变化。注射油酸24小时后测定BUN和Cr。
【模型特点】
1.注射油酸后,肾微循环发生严重障碍,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重吸收功能均受到损伤,引起肾脏排泄功能衰竭。左肾动脉注射油酸0.15ml/ kg后10分钟,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界限不清,核染色质高度聚集呈团块状,核膜部分消失,线粒体肿胀,基底膜局部增厚。注射后6小时,上述改变加重,可见内皮细胞核碎裂,严重者可见内皮细胞崩解。油酸注射后24小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内皮细胞崩解,基底膜破坏。
2.肾组织结构的改变与注射油酸的剂量相关。油酸Ⅰ~Ⅳ组可见肾小管坏死,油酸Ⅱ~Ⅳ组又可见肾小球肿胀,甚至肾小球细胞核消失,胞质红染,结构破坏,其程度随注射油酸剂量的加大而加重。左肾TTC显色后呈苍白色,与油酸作用时间有关,依注射油酸剂量的不同而有区别,而各组右肾显示鲜红色。显色与阳性者呈灶性不显色苍白区,多分布于皮质及外髓质,严重者累及整个肾切面。
3.阻抗式肾容积脉波在注射油酸后10分钟、1小时及6小时均可见低平及平顶波,波高分别为注前的34%、32%、32%,比对照组降低了65%、68%及66%,表明肾内动脉血管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周围阻力增加,肾组织血液灌流量明显减少。血清BUN值依注射油酸剂量的不同而有差别。油酸Ⅳ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各组间血清Cr无明显差别。
【模型评估和应用】本模型是以严重的肾微循环障碍为特点,合并间质、实质损伤,可用于模拟人类起源于肾微循环障碍的ARF。最常用的ARF实验动物模型有五种:肾动脉夹闭、肾动脉直接输注去甲肾上腺素、甘油肌注、氯化汞及硝酸铀静脉注射。这些模型多用于实质细胞方面的研究。本模型从左肾动脉注射油酸引起肾微循环及实质细胞的损伤,建立的大鼠ARF模型与上述五种模型比较,本模型是单侧肾微循环障碍为主合并肾实质严重损伤的一种新的ARF模型,可用于研究急性肾衰竭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