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原理:
此实验模型为一种抑郁症动物模型,当实验动物被置于一种不可逃避的厌恶刺激环境(如足电休克)时,会产生绝望行为,表现为对刺激不再逃避,并干扰了以后的适应性反应(adaptive responding)。此时动物脑内儿茶酚胺水平降低,被公认为是一种抑郁状态,而抗抑郁药可以对抗这种状态。
二.操作步骤:
(一)实验配置:
1.雄性大鼠,180-220g
2.大鼠穿梭箱(梭箱有两室,每室30cm*20cm*30cm,中间通路7cm*7cm,可以人为开闭,箱底为不锈钢栅条,条间距离为1cm,两室的栅条可以分别通电,当其中一室与刺激器接通时另一室则为安全室)
3.计算机信号分析装置
(二)实验步骤:
第一天:将动物分组,第一天进行不可逃避的电休克即制作前休克动物(pre-shocked annimals)。具体做法是将穿梭箱的中间通路关闭,将动物放入箱内通过底部的电栅条接受0.8mA*15s的足部电刺激(有报道0.4mA*10s),每分钟一次,共60次,总的刺激时间为15min。非前休克动物(nonpreshocked annimals)只放入箱内而不进行电刺激,时间相同。
第二天:第二天开始给药,采取一周慢性给药方法,如果剂量较大可以每天分次给药。(参考药物剂量:去甲丙米啨每天10mg/kg和20mg/kg与对照组比可有显著性,并呈量效关系。)最后一次给药后24h,进行条件回避实验(conditioned avoidance testing),将动物放入穿梭箱适应5s,然后进行实验,条件刺激为铃声,非条件刺激为足电休克0.8mA,在铃声3s后开始刺激,当动物逃到安全室后停止铃声和刺激,如未能逃避时刺激达30s时停止。每min一次,共进行30次,刺激间隔27s。
如果动物在铃声开始的3s内逃到安全室,记录主动回避成功一次,逃避潜伏期为0,刺激后才逃避者其潜伏期记录是从刺激开始到逃避完成的时间,到最后未能逃避者,则潜伏期为30s。
三.注意事项与评价
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发病原因也属于这种学习无助状态,所以此实验模型的可信度比较高,对于增高脑内儿茶酚胺的药物筛选及研究有一定的价值。测定指标是回避成功次数和逃避的潜伏期(latency to escape),由上海欣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SuperAPAS软件可以自动进行记录和分析,避免了以往手动记录的不方便性和不准确性。实验装置也可以采用跳台或压杆方法来终止电刺激。
信息来源:上海欣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葛老师
电话:021-67678076
手机:1891809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