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科技成果飘在“天上”容易,“落地开花”却那么难?
放眼如今的中国科技界,在《自然》《科学》等全球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些“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却迟迟难以变成反哺经济社会发展的“真金白银”。多少年来,这一直是中国的一个“痛点”。
有着科技国家队之称的中科院,想从体制机制的改革上寻找答案。3月31日,中科院在京宣布正式启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并发布了专项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在5大方面确立了25项重点任务。
方案的发布,是一个明确的风向标。正如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所言:“从今往后,中科院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变成一种主动行为。”
价值导向
让好的成果不愁转化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是一个“标杆式”的存在,几乎“隔三差五”就有惊天动地的大成果出来。
近5年来,大连化物所累计实现专利技术转移、转化300多项,实现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收入超过10亿元,辐射工业产值2000亿元。
从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冯埃生口中,人们也能听出这样的自信:“只要是真正好的成果,想转化不出去都难。”
但是,取得“真正好的成果”谈何容易?这些年来,大连化物所在鼓励重大成果产出方面下足了力气,从导向、机制、政策、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作好保障,产生了诸如“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液流储能技术”等一批代表性的重大科技成果,打通了从实验室到产业界的道路。
这正是中科院想在全院推广的经验。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并落地转化”。
除了在已经部署的A类、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寻找重大产出实现转移转化外,专项行动还特别设立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拟在“十三五”期间梳理凝练出有望在3~5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试点组织实施10个左右的重点专项。
据严庆透露,中科院特别设立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的实施,并将探索通过“后补助”等方式促进重大成果推广应用。
创造空间
让产研人才“放手一搏”
去年一年,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涌现出好几个“科技富豪”。2015年度,上海药物所有15项新药研发成果成功转让,合同总额达到8亿元。
上海药物所副所长叶阳说,以市场和需求牵引的分类评价体系,是研究所转化成功的“秘诀”之一。“我们打破了以‘出论文’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对新药研究人员的评价围绕‘出新药’核心目标,将临床批件、新药证书与岗位聘用挂钩。”
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环境和氛围,将是未来中科院的重点工作之一。中科院将出台《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指导意见》及人事、考评等配套政策和制度,引导院属单位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与自身管理运行紧密结合、与自身改革发展紧密结合。
“我们还会进一步细化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或到企业兼职的规定,在全院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严庆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同时,将从科技价值观方面引导科技人员正确理解和认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意义,理性投身‘双创’。”
而在全院层面,中科院还将对院属科研单位实施分类评价与考核,进一步完善重大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作为创新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年度数据监测的重要内容。
开放融合
让创业力量自由成长
“在我们所,没有‘儿子’‘女婿’之分,只要能对国家社会、对中科院、对研究所有利,我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儿子’。”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产业处处长曹慧涛的这句大实话,道出了研究所成果转化工作的“真谛”。在陕西省1000多家各类科研院所中,西安光机所的规模并不大,但却成为西部地区成果转化的典型代表。截至目前,西安光机所共孵化培育84家高科技企业,吸引社会投资7亿元,实现产值12亿元、纳税7000多万元,新增就业4000多人。
“我们的经验是拆除围墙,开放办所,鼓励‘高大上’的成果主动‘接地气’。”曹慧涛说,通过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把企业搬进研究所、把研究所建在企业,让企业和技术团队成为创新主体,紧跟市场需求,快速实现产业化。“同时,研究所一直坚持‘孵化’企业但不‘办’企业、参股而不控股的原则,把责权利捆绑在一起,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开放融合也是如今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词之一。方案提到,进一步加强院企、院地合作,推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知识创新与区域创新融合,促使中科院科技创新资源与社会生产要素更紧密结合,加快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有效联动的融合发展体系。
严庆透露,到2020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6000亿元/年、利税600亿元/年;院所投资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5万个,营业收入超过6000亿元/年、利税600亿元/年;院属机构孵化“双创”企业5000家,为不低于2万家企业提供“四技”服务;“十三五”期间专利实施超过1万件次,比“十二五”翻两番……
这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是中科院与国家定下的一个“五年之约”。路漫且艰,但毫无疑问的是,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中科院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国家产业升级、区域转型的事业中,迈出创新创业的“最先一公里”,打通成果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