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习性 非人灵长类是热带、亚热带动物,群栖于接近水源的丛林和草原。一般
栖居于树木和岩石坡面上,少数在平原地面上。猕猴属昼行性动物,其活动与觅食均在白天进行。野外情况下,拂晓即见猴群觅食,夜晚则回到树上或岩石上休息。
2.群居性 群居性强,每群数十只至百余只不等,群与群之间喜爱吵闹和撕咬。每群猴均由一只最凶猛、最强壮的雄猴做“猴王”,在猴王的严厉管制下,其他雄猴和雌猴都严格听从,进食时“猴王”先吃,“猴王”与其他较高级的雄猴要担负起保护整个族群的责任,特别是保护幼猴。“猴王”地位短暂,4~5年更换1次。雌性猕猴通常从出生开始便依附在同一族群内,很少离开出生族群。猴群雌雄老幼生活在一起,为直线型社会组成。猴群过大则分群,并产生新的“猴王”。
4.具有发达的大脑 有大量的脑回和脑沟,因此聪明伶俐、动作敏捷,善于攀缘跳跃,会游泳和模仿人的动作,有喜怒哀乐的表现,好奇心与模仿力很强。有较发达的智力和神经控制。能用手操纵工具。婴猴不需母猴协助即能以手指抓住母猴腹部皮肤或背部,在母亲携带下生活,母猴活动、跳跃时婴猴均不会掉落。
5.杂食性动物 以素食为主。除狒狒、獭猴等吃少量动物和昆虫外,大多数灵长类都是素食。食物以植物花、果、枝、叶及树皮为主,有些种类兼食某些昆虫(尤其是新大陆猴)。口腔有颊囊,吃食时先将食物送进颊囊中,不立即吞咽,待采食结束后,再以后指将颊囊内食物顶入口腔内咀嚼。猴体内缺乏维生素C合成酶,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C,所需维生素C来源于食物。
6.难于驯养 有毁坏东西的特性,常龇牙、咧嘴、暴露野性。但通常怕人,不容易接近。捕捉时须小心谨慎,否则会被猕猴抓伤和咬伤。猕猴之间经常打架,打斗时或受惊吓时发出叫声。
7.寿命 猕猴的寿命为10~30年。
8.易感疾病 猕猴对痢疾杆菌和结核杆菌高度敏感,并携带可感染人的B病毒,严重者可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