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猪实验性牙周炎模型

来源:《小型猪医学研究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30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1.实验材料  采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3头,24月龄,雄性,体重40~45kg。为方便检查选择下颌前磨牙(简称P)和磨牙(简称M)为实验牙。每头猪的实验牙有8个,为左、右侧的P2、P3、P4、M1,共计24颗牙。

2.实验方法  实验操作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实验前,用涡轮钻在实验牙牙冠近远中轴线角处分别制备一深2mm、直径约1mm的孔,然后充填银汞作为测量附着水平和X线片数字减影术的参考点。采用牙线结扎牙颈部,结扎线尽可能放入龈沟内。然后于颊侧龈沟内及结扎线上涂含棉纤维的混合菌(牙龈卟啉菌、变形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结扎后第4周再次涂菌。以后隔周或每周涂菌,遇结扎线脱落则重新结扎。在第11周拆除右侧牙的结扎线并停止右侧牙的涂菌;左侧牙保持结扎线并继续涂菌。动物在结扎后第20周处死。

3.实验结果  24颗牙的表面均存在菌斑,部分牙面近龈缘处有牙石。附着龈色粉红、质韧,部分边缘龈色红,呈现宽约1~2mm的红带区,探诊易出血,说明恒牙的牙龈也存在慢性炎症。小型猪恒牙经牙线结扎诱导的活动性牙周炎(牙周袋加深和附着丧失)发生在结扎后的第4~8周,此时牙龈出血明显,出血指数较结扎前平均增高,主要表现为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11周后牙周袋不再加深,牙龈出血指数不再增高。此外,还观察了结扎线拆除后的牙周变化,证实已形成的牙周病损在线拆除后的3周内有一定的自愈性,拆线后的牙周袋深度和附着水平较拆线前的显著减小,但恢复不到结扎前的水平。提示采用结扎诱导形成的牙周炎模型,在对牙周病治疗方法和临床药物试用的评估时,必须考虑病损的自愈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