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的生活习性
1、昼伏夜行—夜行性
家兔的夜行性是在野生兔时期形成的。野生兔体格弱小,御敌能力差,在当时的生态条件下,被迫白天穴居于洞中,夜间外出活动与觅食,久而久之,形成了昼伏夜行的习性。家兔至今仍保留其祖先野生穴兔的这一特性。表现为夜间活跃,而白天较安静,除觅食时间外,常常在笼子内闭目睡眠或休息,采食和饮水也是夜间多于白天。据测定,在自由采食的情况下,家兔在晚上的采食量和饮水量占全日量的75%左右。
2、嗜眠性
嗜眠性是指家兔在一定条件下白天很容易进入睡眠状态。在此状态的家兔除听觉外,其他刺激不易引起兴奋,如视觉消失,痛觉迟钝或消失。
3、胆小怕惊
野生穴兔是一种弱小的动物,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条件下,野生穴兔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并驯化成家兔,一方面由于它们具有在短期内繁殖大量后代的能力、打洞穴居的本领和昼伏夜行的习性;另一方面,依靠其发达的听觉器官和迅速逃逸的能力,逃避猛禽和肉食兽的追捕。兔耳长大,听觉灵敏,能转动并竖起来收集各方向的声响,以便逃避敌害。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便会精神高度紧张,用后足拍击地面向同伴报警,并迅速躲避。家兔尽管在人工条件下生活,但其胆小怕惊的特性经常可以见到。
4、喜清洁爱干燥
家兔对疾病的抵抗力较低,特别是在雨季和兔舍潮湿的情况下,很难饲养。这是因为潮湿的环境利于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滋生繁衍,易使家兔感染疾病,特别是疥鲜病、皮肤真菌病、腹泻病和幼兔的球虫病,往往给兔场造成极大的损失。家兔休息时是喜欢卧在较为干燥和较高的地方,从这一点上也反映出家兔喜干怕湿的习性。
5、群居性差
群居性是一种社会表现,小兔具有一定的群居性,但大兔的群居性很差。性成熟后的家兔群养时,相同或不同性别的成年兔经常发生互相争斗现象,特别是公兔群养或者是新组成的兔群,互相咬斗现象更为严重。
6、啮齿行为
家兔的第一对门齿是恒齿,出生时就有,永不脱换,而且不断生长。如果处于完全生长状态,上颌门齿每年生长10cm,下颌门齿每年生长12.5cm。由于其不断生长,家兔必须借助采食和啃咬硬物不断磨损,才能保持其上下门齿的正常咬合。这种借助啃咬硬物磨牙的习性,称为啮齿行为。
7、穴居性
穴居性是指家兔具有打洞穴居、并且在洞内产仔的本能行为。只要不人为限制,家兔一接触土地,打洞的习性立即恢复,尤以妊娠后期的母兔为甚,并在洞内理巢产仔。
8、耐寒怕热
家兔的正常体温一般为38.5℃~39.5℃,昼夜间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体温有时相差0.2℃~0.4℃,这与其体温调节能力差有关。家兔被毛浓密,汗腺不发达,较耐寒冷而惧怕炎热。家兔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5℃~25℃,临界温度为5℃和30℃。高温环境下,家兔的呼吸、心跳加快,采食减少,生长缓慢,繁殖率急剧下降。
9、“三敏一钝”
嗅觉、味觉、听觉发达,视觉较差。家兔鼻腔分布大量的嗅觉感受器,可分辨不同的气味,对于采食、识别敌友和繁殖配种起到重要作用。家兔的味觉发达,在舌头上有数以千计的味蕾,区域分布,感受不同的味道,喜欢甜、微酸、微辣、植物苦;听觉发达,对于声波的大小、远近判断清楚,主人的脚步声、咳嗽声、说话声都一清二楚。视觉较差:视觉范围广,可以看到脑后,分单眼视区、双眼视区和双眼盲区。“鼻下黑”,靠鼻子、触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