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毒理学试验的合适动物时,不仅要从科学角度考虑实验动物在解剖、生理、生化等方面与人的相似性,确定受试动物具有相应的药物作用靶标受体、适当的药效学反应、适当的生物利用度和相当的代谢谱,其全身暴露量应当尽可能地超出人体的暴露量,而且还需要从伦理学、实用性方面考虑动物的选用问题。伦理学方面,所选用动物在实验的福利支出,包括动物运输、保定束缚、捉拿和实验操作等方面应当最低。与此同时,不同国家和不同公司的伦理判定也可能各不相同,并受到公众舆论的影响。例如,尚无证据表明小型猪经受疼痛、不适和承受伤害的能力要低于犬;同样,也无证据表明专门繁育、饲养于经过装饰环境下的狨猴要比犬承受得更多。最后,即使是选用某一种动物,因考虑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伦理结论,进而引发伦理方面的争议。例如,狨猴是一种小型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从与人的亲缘关系考虑应当尽可能避用;另一方面,选用狨猴却可加速药物的研发(当药物合成速率受限时,开展大型动物实验就会缺乏足够的受试物;使用狨猴则可将药物开发进程提前18个月)。实用性方面,所选用的受试动物应当具备适当的背景数据库,以便合理地解释实验结果。此外,还需考虑所选用动物的易得性、运输便捷性、饲养条件、支出、实验操作和临床评价的便易性以及受试物的需用量。因采血的限制,使用小型动物可能增加每项实验的动物数。近年来,随着小型猪繁育的标准化、商业化,小型猪的微生物学质量和遗传品质逐渐提高,供应量也逐渐增加,饲养管理、实验操作和检测指标的测量评价方法也逐步成熟并走向规范化,加之最近微型猪的引入市场,均不同程度地解决了选用小型猪为实验动物中存在的实用问题,也使得小型猪愈来愈受到毒理学家(尤其是药物毒理学家)的欢迎与认同。各种非啮齿类动物在科学性、伦理学、实用性方面的比较见表4-10。
表4-10 非啮齿类动物的科学性、伦理学和实用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