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用科学报国,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耀

来源:生物探索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2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人物介绍】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2016年获何梁何利奖的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从2009年至今,施一公已在《细胞》《自然》《科学》世界三大顶级刊物(简称CNS)上发表论文17篇,获得多项重大突破。他在多个生物学领域的新发现,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而在2009年之前的25年,在清华的生命学科,只有两篇世界级的文章发表。

施一公说,“在结构生物学这个领域,我的课题组已经处在国际前沿,可能走得还比较靠前。但我更愿意看到国内各个学科全面开花,都尽快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毕竟,科技的进步才能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培养学生其乐无穷,让科研“接力棒”传承下去

在施一公看来,科研与教学两者密不可分,都是围绕人才培养。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研究技能和方法,进而成为未来的科学领袖,把科研的“接力棒”传承下去。从2007年在国内招收第一批研究生起,施一公就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地教他们做实验。他每天和学生在实验室里泡三四个小时,一起讨论方法、设计方案,一起做实验。

截至目前,已有18位博士从他的清华实验室毕业,其中绝大部分选择了继续从事科学研究。

2016年12月,施一公领衔我国首家民办高等研究院--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并将其定义为:我国第一所民办的、含理工生医等多个研究方向的小型、综合性、剑指世界一流的高等研究院。

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的成立预示着,目前国内首所以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为支点,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以博士生培养为起点的民办高水平科研教学机构就此正式诞生。目前,西湖高研院已完成2次全球招聘,汇聚了一批海内外优秀的学术人才。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将拥有200名教授,近2000名科研人员,致力于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培养一批能以天下为己任、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

施一公:“对于一个泱泱大国,如果没有基础研究,他的应用研究、转化研究和技术一定不会成为世界最领先的。”

施一公:“我觉得我们这代人,赶上好时代了,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持续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20年之前落后的情况,”

施一公:“我们不去攀比个人待遇的高低,因为每一个人都已经丰衣足食了,我们更应该去攀比科学贡献的大小,攀比对国家贡献的大小,在生活上知足常乐,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上、在对国家贡献上不知足而常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