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类人猿被中国学者发现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11日夜间该成果在美国正式发布,引发热议。作为研究团队之一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朋飞,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现有白眉长臂猿种群数量不足200只,存在灭绝风险,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5国13个科研单位的科学家,经过10年研究,发现分布在中国云南省高黎贡山的长臂猿科的一个新种,科学家们将它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中国科学家发现、并命名了一个新种类长臂猿——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专家认为,中国现有白眉长臂猿种群数量稀少,要加大保护。 图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董磊 摄
1月11日夜间,该项成果正式发表于国际著名灵长类期刊《美国灵长类学报》。12日,中国云南省官方举办发布会通报情况。该成果在动物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这是长臂猿科100年来被命名的第二个新物种,也是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长臂猿。
“存在灭绝风险,需要加大保护”
长臂猿是一类小型类人猿,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主要生活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通过手臂交叉摆动在树冠层移动。现有长臂猿被分成4个属19个物种,其中白眉长臂猿属主要分布于怒江以西的印度、孟加拉、缅甸和中国云南。
2007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朋飞,便开始关注中国的白眉长臂猿。调研中发现,中国白眉长臂猿牙齿、胡须、颜色等特征,与已发现的长臂猿种类存在明显差异。经过与国内外学者共同研究,确定了中国的白眉长臂猿是一个新物种。
范朋飞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护区内大部分地区种群数量稳定,但局部地区种群呈下降趋势。”据介绍,经过调研,初步认定中国现有白眉长臂猿种群数量不足200只,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内的白眉长臂猿不足20群,数量仅60-70只。
纪录片《中国天行者》制片人、总导演陈欢,和拍摄团队在深山中记录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发现“白眉长臂猿的种群延续让人担忧”。 曾鼐 摄
近年来,中国也加大了对白眉长臂猿种群的保护力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长臂猿仍面临着生存困境。
“人为活动,威胁干扰着长臂猿行为。”范朋飞说,中国白眉长臂猿种群目前分布于云南西部的盈江、腾冲和保山市隆阳区,面临偷猎、小种群、栖息地退化等威胁。
他建议,要扩大现有保护区或建立新的保护小区,保护好长臂猿栖息地;促进森林更新,使之成为长臂猿可利用的迁徙通道,才能促进不同小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范朋飞说,高黎贡山的白眉长臂猿是个独立的物种,其濒危等级至少是濒危级,如不加以严格保护,几十年后就有灭绝的风险。“猎杀任何1只长臂猿对会对整个种群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必须严打偷猎行为。”
纪录片《中国天行者》制片人、总导演陈欢,和拍摄团队在深山中记录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发现“白眉长臂猿的种群延让人担忧”。 曾鼐 摄
“小猿长大后,可能会变成孤猿”
陈欢也同样忧心着长臂猿的命运。作为纪录片《中国天行者》的制片人、总导演,她和团队正在用镜头记录中国长臂猿。
2000米以上的高海拔、长途跋涉的追踪……拍摄的艰辛没有挡住陈欢的步伐,她和一群致力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摄影师,已在深山生活了半年多。
从无意中接触长臂猿,到被“长得太可爱了”所吸引,长期的拍摄让陈欢爱上了长臂猿,但也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白眉长臂猿的同类越来越少,种群延续让人担忧”。
在摄像师的镜头中,捕捉到一个长臂猿的4口之家,拥有两只8岁和4岁的小猿,但悲剧就此诞生:由于方圆30公里内已没有年轻同类,意味着两只小猿长大后可能没有交配对象,无法繁育,将孤老终身。
这样的担忧,其实已成为现实。在这个4口之家周围,生活着一只近20岁的母猿,由于长臂猿奉行一夫一妻制,这只孤猿无法融入4口之家,每天只能蹲在树枝上,鸣叫寻找伴侣。
“孤猿的鸣叫很哀伤,甚至有一丝绝望,因为鸣叫其实是徒劳的,除了4口之家该区域内已找不到其他同伴了”,陈欢说。她说,受生活习性的限制,长臂猿无法抵达30公里外的区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剧,近年来自然栖息地碎片化严重,让白眉长臂猿已濒危的命运愈发雪上加霜。
“如果现在什么都不做,更多小猿长大后就会和孤猿一样,保护猿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希望更多人关注他们”,陈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