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制方法 成年雄性大鼠,按10mg/k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1%DMN生理盐水稀释液,1次/d,2次/周,连续4周,染毒停止后恢复期观察4周。造模期间,每日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每周称重一次。造模过程中,在不同时点抽取全血制备血清作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透明质酸(HA)含量检测。造模毕,处死动物,摘取肝脏和脾脏称重,换算成脏器系数,同时称取同部位肝脏组织制成匀浆测定肝脏羟脯氨酸(HYP)含量,并行组织形态学检查。
(2)模型特点 注射DMA后,模型动物皮毛皱而不清,大便稀薄,活动量下降,食耗量降低,体重增速减慢,尤以染毒1~2周内最为明显。停止染毒后虽然体重增加稍快,但体重仍轻于正常对照组。染毒1周后,肝脏肿大,色黯边钝;2、3周后,肝脏肿大逐渐减轻,但仍色紫黯,质偏中。染毒后,脾脏呈进行性肿胀,色黯,停毒4周后稍有改善。染毒1周末,模型动物肝内出现小叶中心出血性坏死改变,伴炎性单个核细胞浸润和肝内成纤维样细胞增生,不塌陷的网状纤维以细束样包绕残存的肝细胞而呈被动性(原发性)肝纤维化;染毒2周末,肝内中心性出血性病变和单个核细胞浸润加重,肝内细胞增生活跃,成纤维样细胞在坏死塌陷区域密布,门脉区亦有成纤维样细胞活跃增生,正常肝小叶结构基本丧失;染毒3周末,肝脏出血性病变和炎性浸润仍然明显,肝内细胞增生活跃,成纤维样细胞沿纤维间隔向周边实质伸入分布;染毒4周末,肝脏出血性病变稍有减轻,炎症细胞浸润仍然明显,可见完全性中心-中心性和/或中心-门脉性纤维间隔形成,成纤维样细胞增生活跃甚于肝实质细胞再生;停止染毒4周时,肝内出血性坏死病变基本消失,炎症细胞浸润减轻,纤维化虽然存在,但肝细胞再生不明显,仍有大量成纤维样细胞分布于纤维间隔周围。
(3)比较医学 DMN是一种致癌物,大剂量使用可引发肝坏死和肝纤维化。其造模原理是,DMN进入肝细胞经微粒体代谢生成乙醛,后者引起肝细胞损害,同时产生活化的甲基,使核酸、蛋白质甲基化导致肝坏死,后者以出血性病变为病理特征。肝脏出血性病变和炎性浸润的持续存在,加上肝细胞外基质进行性增加,数周后在肝内形成中心一中心性和/或中心一门脉性纤维间隔。由于该模型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与人类肝病早期病理改变及肝内胶原纤维沉积相类似,其出血性病变特征与人类慢性肝病尤其是慢活肝、活动性肝硬化多有凝血障碍和/或纤溶亢进相近似,且造模周期短,模型成功率高,肝纤维化形成相对比较稳定,所以尤其适用于慢性肝病所致肝纤维化的研究。采用DMN造模,成模率的高低取决于对染毒剂量的掌握,选择合适的染毒剂量和间隔时间是其技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