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退化的水母体上长出水螅体
图2 退化的水母体组织长出水螅体
图3. 海月水母生活史主要过程(红色标注内容为本研究新发现的生活史过程,包括:A.水母体逆转为水螅体;B.水母体在体表直接形成水螅体;C.水母—水螅复合体释放水螅体。)
2015年12月21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郑连明副教授课题组在《PLOS ONE》发表题为“Life cycle reversal in Aurelia sp.1 (Cnidaria, Scyphozoa)”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首例钵水母成体生活史逆转现象,引起学界极大关注,并被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
海月水母(Aurelia spp.)是刺胞动物门(Cnidaria)钵水母纲(Scyphozoa)旗口水母目(Semaeostomeae)洋须水母科(Ulmaridae)的代表种类,广泛分布于北纬70°至南纬40°的世界海域,有典型的世代交替现象。
该研究通过对广分布于我国近海的海月水母(Aurelia sp.1)生活史的长期观察记录,首次发现其水母幼体、成体均可通过逆生长(degrowth)和形态退化(morphoretrogression),逐步遗弃口腕、缘触手、胃管系统等水母形态,在其下伞面直接形成水螅的触手、口及其它组织,最后长成完整的水螅体,这些水螅体能在合适的条件下,再完成从碟状体到水母体的生活周期(图1)。此外,水母体的伞部破损组织在沉入水底后,形成退化的细胞团,也能直接发育出水螅体,完成后续生活周期(图2)。论文证实了海月水母具备完全的生活史逆转潜力,扩展了海月水母生活史概念框架(图3),补充了刺胞动物生物发育学内容。这是生活史逆转现象在钵水母成体及暴发水母种类的首次报道,该成果不仅解决了科学界对钵水母纲(Scyphozoa)水母类生活史逆转潜力的长期争议,更对当前日趋热门的水母暴发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并有望推动海月水母成为遗传生物学家的重点研究对象。
论文发表后,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科学作家对郑连明副教授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专访,并于2016年3月2日对这一重要发现进行了深度报道(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2016/02/160302-jellyfish-immortal-science-animals-oceans-deadpool/)。随后,美国《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http://www.huffingtonpost.co.uk/2016/03/03/immortal-moon-jellyfish-could-help-us-cure-cancer_n_9372124.html)、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3473857/The-immortal-jellyfish-Researchers-creature-age-backward-form-hordes-clones-regenerate-lost-body-parts.html)、BBC新闻网、人民网(英文版)(http://en.people.cn/n3/2016/0303/c202936-9024553.html)等重要国内外媒体网站均对该发现进行了报道和讨论。
论文链接: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45314。(来源: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