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痴”博士发现13个大蚊新物种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3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两个月制作了283个昆虫标本;两年间发现大蚊科13个新物种;为寻昆虫跑遍南部5省;无论去哪里游玩,随身携带捕虫网——他就是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学教研室的“昆虫达人”门秋雷博士。

酷爱制作标本的他,带领学生耗时一年在校园里采集400多只蝴蝶,精挑细选后,用42种200只蝴蝶制作成《龙山蝶语》大型标本作品,获得2016年安徽省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动物组的一等奖。

“我喜欢一个人在山里采集,享受捕捉虫子的过程,感觉像是寻宝一般。”2016年,为了采集昆虫,他奔赴江西、湖北、四川、广西、贵州5个省份的自然保护区。在南方山区采集昆虫,山中阴暗潮湿,经常会遭遇蚂蟥,很多时候四五只同时吸附在腿上。“每次蚂蟥吸饱血,掉落之后才会感到疼痛,几乎每次外出采集都能碰到蚂蟥,所以记不清我被蚂蟥叮咬过多少次”。

到安庆师范大学工作后的两年多,门秋雷已经发现大蚊科的13个新物种,他的论文刊发于国外多个科学刊物,“昆虫类群庞大,种类繁多,新物种其实不难发现,当初在导师的建议下选择研究大蚊这一类群,因为研究的人员较少,基础薄弱,所以研究空间还是很大的”。

门秋雷指着墙上悬挂的“拟柯氏黑大蚊”标本,这是他与学生在安庆岳西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发现的。为了做大蚊科的研究,他会经常前往适宜大蚊生存的潮湿阴暗的地区,在那更容易发现大蚊,白天他用捕虫网对其进行捕捉,晚上用诱虫灯诱捕,“有些大蚊晚上喜欢向灯光处聚集,相对于不喜欢灯光的物种而言,更容易采集,所以研究的比较多。而那些只有白天才能采集到的物种,采集难度大,往往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更容易发现新种”。

每次捕捉到不同的大蚊后,首先要将其制作成标本。大蚊标本的制作难度很大,因为大蚊的腿非常纤细,稍不留意就会碰断,影响标本的完整性。每一次的标本制作,门秋雷都是小心翼翼。标本制作完成后就进入鉴定的环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同一属的大蚊进行特征比对,共性归类,个性分类。“这个比较耗费时间,因为要十分细致。如果该属的大蚊种类少,几天就可以完成鉴定,但是有的属有1000多种大蚊,比对工作就要花几个月的时间。”门秋雷最长的一次比对工作长达3个月。

鉴定工作完成后,门秋雷还需要科学绘图。把昆虫置于解剖镜下,将昆虫的每一个关键特征用针管笔在硫酸纸上绘出,甚至连身上的每个鬃毛都需要一一点出。绘图完成后,将其作为插图,放入文章中,选择合适期刊投稿,最终由专家把关以确定新物种是否能够成立。2015年获批的皖西南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生态保护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具有完备的分子实验设备,为门秋雷进行大蚊分类研究及物种鉴定提供了便利。在发表大蚊新物种时,除根据形态特征,门秋雷还在文章中增加了DNA数据,为新物种的成立提供了更可靠的证据。

门秋雷介绍,全世界目前已经报道了1.5万多种大蚊,中国只记载了900多种。中国作为横跨古北、东洋两大动物地理区系的国家,物种多样性极高,900多种与我国实际分布的大蚊物种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国大蚊的分类研究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

为制作标本,门秋雷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都奉献给了标本室。“每天不上课的时候就待在这里,有些昆虫由于保存时间较长,较为僵硬,必须用还软器,像某些昆虫的翅膀非常脆弱,在展翅时要格外小心。”门秋雷说,在制作标本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不能破坏昆虫的形态,要力求完整。

“老师曾经因为蝴蝶尾部的残缺叹息了好久,我们在他的影响下,做事情也越来越严谨。”跟随门老师制作标本的霍然说。

每每说到门秋雷,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吴甘霖教授毫不掩饰对这位年轻博士的欣赏:“门老师经常周末节假日都在实验室工作,有时会一直工作到晚上,坐最后一班校车回家。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榜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