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阐述中国蓝耳病流行病学规律

来源:生物通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7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pidemiology  and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in  China  between  2006  and  2010”的文章,阐述了2006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变异规律,这是自2006年我国发生“猪高热病”以来首次对蓝耳病进行长达5年的疫病监测结果,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临床微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肖少波教授,其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蓝耳病)等动物病毒的免疫识别、免疫抑制与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猪肺炎支原体(喘气病)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华中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兽医所的李彬博士。  

2006年,国内爆发了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V)疫情,涉及286个县,发病数达到了28万,并迅速扩散到了周边国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流行的一种病毒感染疾病,主要感染猪,尤其是母猪,会严重影响母猪生殖功能,由于在发病过程中会出现短暂性的两耳皮肤紫绀,故又称为蓝耳病。   

为了检测国内2006年疫情之后的中国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变异特征,研究人员分析2006年至2010年间来自国内的2900多个临床样品,从中确认了153个Nsp2序列,以及249个ORF5序列,获得了中国蓝耳病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变异规律。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5年间病猪中PRRSV阳性的比例为60.85%,其中高致病性PRRSV毒株成为了主流,而且自2009年起,国内流行的PRRSV毒株可能是由2006年的高致病性PRRSV变异进化而来。基因测序分析表明,Nsp2高变区域许多都包含有一个大约30个氨基酸长短的片段间断缺失,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类型片段缺失。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来自ORF5的GP5序列出现了大范围氨基酸改变,尤其是在可能的中和表位,以及N端糖基化位点上。   

这些结果都说明了中国的PRRSV正在快速变异,可能会逃避目前使用的疫苗的作用。这项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深入了解中国PRRSV的进化变异特征,以及未来研发新型PRRSV疫苗,帮助防治中国的蓝耳病。(感谢李彬博士对本文提出的修改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