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情况

来源: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14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起步较晚,1918年原北平中央防疫处开始饲养繁殖小鼠进行防疫试验,30年代,也仅限于几个大城市的少数科研单位进行小规模的饲养繁殖。解放后,实验动物工作逐步发展起来,50年代为了预防各种传染病而大量生产和研究疫苗、菌苗,先后在北京、上海、长春、大连、武汉、兰州、成都建立了生物制品研究所,并建立了规模较大的实验动物饲养繁殖基地。之后,在各医药院校、药品检定所、卫生防疫部门及某些研究机构也相继成立了不同规模的实验动物饲养繁殖室,成为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我国科技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我国实验动物科学有了较快的发展。1982年国家科委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实验动物科技工作会议,把发展实验动物科技纳入了规划。先后建立4个国家级实验动物中心;1987年成立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94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实验动物的国家标准,从而使我国的实验动物工作走上了科学化、标准化的法制轨道。目前,国家有关行业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制定了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成立了行业和区域性实验动物中心,大部分省、市都实行了实验动物合格证制度。

    多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实验动物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我国自行培育出的近交系新品系津白Ⅰ、津白Ⅱ、615已在国际上注册承认,多个我国特有的实验动物品系,如东方田鼠、长爪沙鼠、中国白化地鼠、小型猪等已在各地使用;已建立了初级实验动物种子库;保存各有关的大鼠、小鼠及免疫缺陷动物70多个品系;建立了水生实验动物模型;建立了用于乙肝疫苗效力检定的小鼠种群;应用转基因技术初步培育成功转基因鼠、猪等,建立了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建立了动物瘤株;开展了冷冻胚胎保存和人工受精的研究;完成了小鼠、大鼠、豚鼠、兔等九种动物的无菌化、悉生化、SPF化,能大量生产SPF鸡群和鸡胚等等。

    在实验动物科学教育、普及和人才培训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员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实验动物工作人员6411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500人。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合作,开设的中国实验动物人才培训中心,培训了大批实验动物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各省、市都举办了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培训班,培养了大量合格的饲养管理人员。一些院校设立了实验动物专业,并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大部分医药院校还普遍设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动物学课程。这些都为实验动物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才条件。

    在我国,实验动物得到广泛应用,使用数量、品种在逐年增加。据1995年不完全统计,全国生产大鼠、小鼠、地鼠、豚鼠、兔、犬、猴、猪、SPF鸡等实验动物约900万只。清洁级、SPF级动物得到应用,如1994年小鼠使用量约为340万只,其中清洁级为21万只,SPF级为12万只;大鼠使用量为53万只,其中清洁级11.6万只。数量上大部分地区基本可以满足科技工作的需要,实验动物的生产已开始向企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实验动物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实验动物科技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实验动物发展水平仍较低,还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品系少,质量差,普通级动物大量使用,清洁级动物尚未普及,SPF动物更少,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不完善,实验动物生产效益低,资金短缺等问题。由于实验动物在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实验动物科技将会有更快的发展,国家将加强领导和进行法制化管理,建立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完善全国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实验动物技术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建立实验动物信息网络,增加投资,加大研究开发和质量控制,重点培育我国特有的实验动物新品种,建立适应我国需要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推广和普及应用清洁级动物和SPF动物,积极培育实验动物产业,推进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