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学家在SARS冠状病毒起源与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4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专家在SARS冠状病毒起源与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专家在我国云南发现了一处蝙蝠SARS冠状病毒的天然基因库,研究揭示了我国蝙蝠携带有不同株具有跨种传播至人群可能性的SARS冠状病毒,揭示了SARS冠状病毒可能的重组起源,为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
 
蝙蝠是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自2005年以来,多个研究团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多种菊头蝠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SARS冠状病毒。但是,所有目前已报道的蝙蝠SARS冠状病毒至少在两个基因上与SARS冠状病毒存在较大分化,有关SARS如何在蝙蝠中进化产生、从哪里的蝙蝠种群中出现等问题一直未得到解答。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团队自2011年起对云南省一处洞穴的菊头蝠种群开展了SARS冠状病毒的长期监测,在64份蝙蝠粪便粒和肛拭子样品中检测到了SARS冠状病毒RNA。分析显示,流行于这一洞穴的蝙蝠SARS冠状病毒高度多样。
 
专家对11株新发现的SARS冠状病毒进行了基因分析,并对15株在该洞穴发现的毒株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流行于该洞穴的蝙蝠SARS冠状病毒在非结构蛋白基因彼此相近,它们的部分基因呈现极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ARS冠状病毒的全部基因组组分都可以在这个SARS冠状病毒的天然基因库中找到。
 
通过进一步的重组分析,专家在这些SARS冠状病毒基因内部多个位点发现了频繁重组的证据,并推测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祖先可能通过这些蝙蝠SARS冠状病毒的祖先株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重组而产生。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病原学权威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