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细小病毒出血性肠炎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1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引起狗出血性肠炎的病毒有冠状病毒、胃肠炎病毒等,而由细小病毒所致的出血性肠炎,主要表现为高烧、出血性腹泻,合并脱水和心肌炎,血中白细胞减少。断奶后的幼犬发现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1)病原
    病原为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病毒一般呈球形,直径20nm,含单股DNA,无囊膜。
    该病毒能在多种细胞内生长,但以猫胎肾的原代和次代细胞,及狗胎肾细胞等较为合适。病毒感染细胞并不产生明显的细胞改变,但有的细胞可出现涸缩,并有核内包涵体。
   该病毒的抗原与猫的细胞减少症病毒抗原,有明显的交叉反应,该病毒于4℃以下能凝集猪和恒河猴的红细胞。
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很强。排泄物中的病毒于室温下6个月仍有感染力。65℃,30min不能使 其失活,对乙醚、氯仿、醇类和去氧胆酸盐有抵抗力,但是对5%次氯酸钠、40%福尔马林和1%戊二醛敏感。
    (2)症状
    犬细小病毒肠炎主要侵犯9~16周断奶幼犬。乳犬因能从母体获得被动抗体,较少发病。成年犬感染后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7~14天。发病时体温骤升,可达40~41℃,抑郁、厌食、呕吐,初为灰黄色粘液便,后转为血性水样便,恶臭。由于呕吐、腹泻,常致病犬有严重脱水,甚至发生心衰、呼吸困难,但是在发病高峰时,有的病犬尚未出现血性腹泻即已死亡。查血见白细胞减少,一般在(0.5~2.0)×109/L,病程常在1周以内,病死率各次流行不一样,从20%到100%不等。
    (3)病理
    主要病变在空肠和回肠,严重者可累及十二指肠。剖检可见肠管充血、水肿,肠腔空虚,有粘液或血性液体。镜下可见肠粘膜坏死脱落,肠系膜淋巴结切面和点状出血。
    支气管和肺有出血坏死,左心室中度扩张,心内膜下和乳头肌有散在坏死灶,肝脏充血。
    (4)诊断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出血性肠炎)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合病理检验,可进行初步诊断。
    发病初期,病犬粪便中含大量病毒,可离心后,取上清液用磷钨酸负染,电镜下可观察到20nm直径的球形小病毒粒子。如有免疫血清,对病毒颗粒作免疫电镜检查,则可确诊为该病。
    粪便上清液可用猪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血凝效价在感染后5~10天内较高,以后由于免疫复合物形成,阳性率很低。用血凝抑制试验可检测病犬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有很好的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
    (5)防治
    ①、保护易感宿主  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接种疫苗,用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为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故一般在断奶后进行。
    减毒活疫苗通常在8~10周龄进行第1次免疫,14~16周龄进行第2次免疫。
    灭活疫苗是用福尔马林灭活病毒,6~8周龄第1次免疫,间隔1个月作第2次免疫。
    有的犬经2次免疫后抗体仍不高,可试行第3次免疫,经预防接种的犬有一定的免疫力,但是,目前的疫苗,对国内流行的细小病毒性出血性肠炎,保护力尚不充分,故不能掉以轻心,加强检疫以杜绝传染源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②、消毒隔离  作为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消毒和隔离是不可缺少的。
    ③、消灭传染源  发现病犬,立即隔离,必要时及时淘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