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精灵”身披银灰色毛,拖着长长的尾巴,眼神深邃,漆黑的眼珠周围遍布着些许白色茸毛,诶,是不是觉得这妆化得挺“潮”的?其实不是,眼、嘴周围的皮肤可能是由于缺乏色素而显得苍白。
因不像其它经常惹事的短尾猴、猕猴等,所以菲氏叶猴拥有很好的口碑。在当地群众眼中,菲氏叶猴几乎没有破坏庄稼或者其他农作物的“不良记录”,因此能与周围的人们和谐相处,还真是群有修养的呆萌“乖孩子”。
菲氏叶猴原本就呆萌十足,其“猴宝宝”岂不是呆萌+可爱?
Q:“小金猴”?
A:没认错,是他们家的呢!
菲氏叶猴在出生后的三个月里毛发都是金黄色的,之后才渐渐变灰色,大概六个月时就走“低调”路线了,毛发就变成了灰色。
菲氏叶猴又称为菲氏乌叶猴,为灵长目猴科乌叶猴属,一般体长55至71厘米,尾长60至80厘米,四肢细长。头顶的毛有时呈浅银灰色冠状,腹面淡灰色或浅白色,幼猴全身呈金黄色。眉额之间有较长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长眉。
菲氏叶猴主要生活在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生性喜好树栖群居。它们善攀缘跳跃,在树木岩石间活动,有相对固定的活动路线,即使受惊逃窜时,也会次序井然,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怒江以西的保山市、德宏州、怒江州(福贡以南)、缅甸中北部、印度东北部、孟加拉东部。
菲氏叶猴(Trachypithecus phayrei)曾被分为3个亚种,即:指名亚种(Trachypithecus phayrei phayrei)、滇西亚种(T。 phayrei shanicus)、滇南亚种(T。 phayrei crepuscula)。近年来,动物学家们通过系统发育证据,将滇南亚种确定为独立种,即:印支灰叶猴(Trachypithecus crepusculus)。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很少有菲氏叶猴的研究和报道,它的名气也远不如滇金丝猴等。但名气小不代表地位低,菲氏叶猴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
作为一名吃货,难免总是会想到一个问题,它们的“舌尖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宁文鹤博士给出了答案,在此次调查中,工作人员对猴群的生活习性、生存状况进行了初步观测,发现猴群总体生存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人为干扰的情况。同时,调查队员在观测时,采集了一些菲氏叶猴的食物标本,以研究它们的饮食结构与生存质量。目前统计下来应该有四五十种。主要以叶子为主,一些嫩芽嫩叶,一些果实和花也会吃。
有研究表明,这些“乖孩子”的舌尖生活很丰富。一年中,在森林中取食约50种食物,其中叶类食物占41.5%,果实占22.2%,种子占18.7%。短刺栲是栖息地最丰富的树种,它的种子为菲氏叶猴提供了12.5%的食物来源。另据调查,菲氏叶猴取食的物种超过了栖息地中乔、灌木物种总数的40%。
种种证据表明,丰富的食物来源和适宜的环境,仍是菲氏叶猴生存繁衍的重要条件,由于对栖息地植物多样性的依赖,单一纯林或许无法养活这些濒危野生动物,这也给这个种群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此次调查历经三个月,在茂密的丛林和陡峭的山坡上调查猴群。在当地村民的积极配合下,调查队克服了坡陡密林毒蛇毒虫等困难,提前在利于观察的地方等候猴群通过。由于猴群数量大,单纯靠人眼来进行采集难度比较大,有时它们会成群结队,几十只或者更多地出现在林子里,而且来回跳跃。为了计算出准确的数量,提供更好的佐证,调查队在猴群经过的隐蔽位置安放了辅助的设备。历尽艰辛,最终确认这是目前国内单一区域内发现的最大菲氏叶猴种群,规模达到320只,顺利完成“寻猴行动 ”。
目前,为保护这一猴群,德宏州已经成立了专业的巡护队,并加大对社区的保护宣传。下一步,还将依据科研团队对该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保护政策与区域规划,更好地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也希望我们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取得进展,更多地揭示这个“长尾精灵”的奥秘,保护与研究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