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黏血症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hyperviscosity syndrome)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7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高黏血症(hyperviscosity syndrome, HVS)又称高黏滞血症或血液高黏滞综合征,是指某种血液黏滞因子升高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综合征,也是临床上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以及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患者由于血液黏稠度增高常可引起微循环障碍,使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缺氧而使原有病情加重。

1 老年大鼠模型

(1)复制方法  分别采血测定平均体重约为350g,年龄为20月龄老年大鼠和平均体重约为600g,年龄为12个月龄的SD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2)模型特点  前者低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和血沉方程K值极显著性高于后者(P<0.01),前者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沉显著高于后者(P<0.05)。本模型的优点是指标变化以自然老化为基础,与老年高黏滞血症患者发病原因类似;但动物来源有限,且价格较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3)比较医学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升高,高黏滞血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亦呈明显增高的趋势。本模型根据大鼠随自然增龄其血流变呈黏、浓、凝、聚改变的特点所建立,这些变化均与人类老年的血液流变学改变相似。同时老年大鼠易形成体内、外血栓,由于临床上常见的老年病如冠心病、脑血栓、糖尿病、肿瘤等均有血液流变性质异常,尤以血液黏度的增高更为明显。因此,采用自然老化大鼠作为高黏滞血症模型动物,适用于对临床高黏滞血症药物治疗及药物筛选方面动物模型的研究。

2 高脂饲料喂养法

(1)复制方法  用体重为2.5~3.0kg的实验兔,给动物每天饲喂高脂饲料(胆固醇0.5%,蛋黄粉15%,猪油5%,基础饲料79.5%),连续喂养8周后,分别采血作血液动力学指标测定。

(2)模型特点  血液流变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模型动物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增高,血液流变学异常。模型制作方法简便,造模时间短,重复性好。

(3)比较医学  高黏血症是临床上高血压、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模型用高脂饲料喂养家兔、大鼠后可导致血液流变性异常,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较好的模拟出人类高黏血症的血液动力学特点,有一定应用价值,用高脂饲料喂养复制高黏血症模型,通常应用兔、鸽、鹌鹑、肉鸡等效果较好,一般经需数周喂养就可产生明显的高黏血症和高脂血症。而大鼠、小鼠或犬则较难形成高黏血症,且高脂饲料喂养时间较长,但如在高脂饲料中增加蛋黄、胆酸和猪油等原料,则具有促进作用,可缩短造模时间。

3 化学物质诱导法

1.环磷酰胺家兔模型

(1)复制方法  体重为2kg左右的实验兔,按10mg/ kg体重的剂量经耳缘静脉注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Y)溶液,1次/d,连续10d。给药结束后次日采血作血液动力学指标测定。

(2)模型特点  血液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模型动物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较正常动物显著升高,有体外血栓形成,红细胞滤过指数也明显增大。本模型制作方法简单易行,时间短,成功率高,模型特点与临床上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的高黏血症类似。

(3)比较医学  临床上恶性肿瘤患者大部分具有血液流变学明显异常,即化疗后患者血液处于浓、黏、聚状态,这种状态对肿瘤转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环磷酰胺诱发动物高黏血症的机制可能为:环磷酰胺作为烷化剂,可通过本身结构中的烃基与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某些重要成分或红细胞膜上的某些基团起烃化反应,从而造成红细胞内黏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也随之降低;同时还可能与其可增加纤维蛋白原和增强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因素有关。应用 CTX后可导致模型兔的血液动力学明显异常,使血液处于高黏滞状态。本模型较好的模拟了化疗患者高黏血症的病理特点,对研究化疗患者高黏血症的发病机制及预防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高分子右旋糖酐大鼠模型

(1)复制方法  体重约为200g的实验大鼠,按0.8ml/100g体重的剂量经大鼠尾静脉快速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HMD,分子量40万),1次/d,连续注射3d,然后采血作血黏度、循环内皮细胞计数(CEC)、血浆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测定。

(2)模型特点  静脉注射HMD后,模型大鼠的血黏度、 CEC和ET测定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但NO则低于正常大鼠。HMD进入血液后可被红细胞吸附,导致红细胞聚集,造成微血管中微血栓形成,出现微循环障碍。有研究表明, HMD可使血液中红细胞凝聚性提高2.5倍。本模型复制方法简单易行,造模时间短,成功率高,且症状出现迅速。造模注射HMD时应快速注射,否则可能很快被血液稀释,影响造模效果。

(3)比较医学  高黏血症是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以及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患者由于血液黏稠度增高常引起微循环障碍,使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导致缺氧而加重病情。本模型证实了注射HMD造成大鼠高黏血症时,大鼠可发生心肌损伤和内皮细胞损伤,且二者功能障碍关系密切,并可进一步引起血管收缩、血液淤滞,使血黏度增高;这种相互作用可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微循环障碍。本模型的造模机制及病理特点与临床患者的症状相似,可用来深入研究高黏血症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

除以上几种高黏血症模型制作方法外,尚有低温加高能量饲料肉鸡模型、冰冻家兔模型、航天家兔模型、激怒刺激大鼠、肾上腺素大鼠模型、D-半乳糖大鼠模型等高黏血症动物模型,这些模型在造模方法、机制及模型特点方面略有差别,目前已较少用于实验研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