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大建立癌症小猪动物模型研究癌症发生和形成机制

来源:云南网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0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癌症,是人们谈之色变的疾病。但是,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却希望他们的小型猪能尽早得癌症,他们已成功建立癌症小型猪动物模型。

    2010年 近交系克隆猪诞生

    克隆羊多利,是早几年人们谈论的话题。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我省的克隆技术也是发展迅速。早在2010年,云南农业大学版纳微型猪近交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养志教授、魏红江教授带头,成功培育了世界上第一头近交系克隆猪。版纳微型猪近交系一直是曾养志教授的宝贝,他研究了几十年。

    克隆技术,就是从某一动物身上取一点细胞,然后进行培养,形成种子;再找卵母细胞处理后形成容器;把种子放在容器里,并经过激活。这样,一个新的生命就孕育了。

    研究表明,猪在解剖、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十分接近,药物代谢、器官大小和功能也基本相似,是极为理想的生物医学实验动物。近交系动物遗传背景清楚,能为医学、生物等试验提供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的实验材料。

    曾养志说,近交系克隆猪的另一大应用前景,就是异种器官移植。采用近交系克隆猪技术,科学家有望能研究出不会产生排斥反应的克隆猪,从而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器官。

    2012年 转基因克隆猪诞生

    去年,魏红江和他的研究团队,又成功培育出转基因克隆猪。说到转基因,市民都很熟悉,围绕在“转基因食品”上的争议,已经让转基因这个词家喻户晓了。

    转基因技术,就是把另外一种生物的基因片段,植入到一种生物中,并在后代中得以传递。

    研究团队把一个水母荧光基因导入到小型猪中,作为标记基因。生出来的小猪在阳光下与普通小猪没什么差异。但在黑暗环境中,用荧光灯照小猪,就可以看到小猪的猪蹄部位发出荧光。

    与水母荧光基因一道植入的,还有Leptin蛋白基因,它又叫廋素、廋蛋白肥胖因子、苗条素,是由肥胖基因编码、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样蛋白质,具有调节摄食行为、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促进脂肪分解和降低采食量的作用。

    那么,这种转基因克隆猪有什么用呢?魏红江解释:将来可用于脂肪沉积以及人类肥胖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研究。

    2013年 获得小猪肿瘤模型

    今年,他们又取得了新的科研进展。先后成功获得了敲除抑癌基因P53的小型猪,并在敲除这个抑癌基因后又转入两个致癌基因C-Myc和H-Ras。

    研究室利用近年新兴的高效基因敲除技术,在猪身上成功敲除了抑制癌症的P53基因,首次获得6头成活的小型猪肿瘤模型。同时,为了让小型猪更早地发生癌症,在敲除P53基因的同时,又转入了两个致癌基因,获得了8头成活的另一种小型猪肿瘤模型。

     为了研究人类疾病,人们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让动物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或各种疾病。通过这种手段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包括新药物试用)提供理论依据。所以,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次小型猪肿瘤模型的建立,对研究P53、C-Myc和H-Ras基因的相关功能以及相关癌症的发生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