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资源和重要手段,其建设和创新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拟在介绍实验动物资源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国际和国内实验动物资源建设和发展现状,尝试为我国实验动物资源建设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实验动物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与动物有许多基本特性是相同的。实验动物成为支撑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资源。如非人灵长类的脑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是对人脑研究的关键实验动物和脑疾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研究最好的模型动物。实验动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和医学实验室研究,是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医学的更紧密衔接的重要纽带。
医学史上许多重大成就的发现都依赖于动物实验。一些生理学知识的获得以及外科手术技能的提高,多数来源于动物实验。动物实验能够有效降低人类用药的副作用和伤害,被用来证明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已经颁布了9项化学品鱼类(斑马鱼)毒性检测标准。近年来,很多生物制药企业将转基因动物应用于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和生产,用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
国际和国内实验动物资源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看,生物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明显变化。全球的实验动物使用数量从20世纪初到现在,经历了急剧上升,逐步下降,趋于平稳的过程。从使用种类上看,啮齿类实验动物仍然是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主要使用动物(占70%以上),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需要和动物保护的更广泛关注,模式生物、养殖畜禽、野生动物、水生动物实验动物化研究与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实验动物研究的强度和力度持续加强,基因修饰动物和免疫缺陷动物越来越多的用于人类多基因复杂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新药研发等科学研究。动物使用由一般常规动物逐步转向更多地利用遗传修饰动物和各种模型的使用。一些先进发达国家通过强化实验动物和动物模型的保存利用与创新技术发展,促进实验动物资源的多样化和集成发展。
我国实验动物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发展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国内第一个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建立。随着实验动物资源的发展,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为加强实验动物的统一管理和质量控制,我国实行实验动物的行政许可证制度并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体系。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常规实验动物(如大鼠、小鼠、犬等)得到快速发展,实验动物供求关系较为平衡,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实验动物资源品种、品系达到4700余种(包括遗传修饰动物),自主研发了一些新的实验动物品种,形成了多物种、多层次的实验动物新资源;创建了上千种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相关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我国通过建立啮齿类、犬类、兔类、非人灵长类、鱼类等实验动物资源(种子)中心,推动实验动物资源引种、保种、供种(资源共享)和资源研发,推行资源的共享服务政策,服务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成为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
我国实验动物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面对科技创新需求的不断提升,对实验动物资源下一步建设和创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法制化和标准化建设
推动《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尽快进入立法程序,完善配套的部门法规和规章制度;继续加强推进行政许可证制度的实施,强化实验动物的统一管理;开展产品质量检测新技术和评价方法研究,进一步完善实验动物检测方法;开展实验动物高风险指标(人畜共患病和重大传染病病原体)的风险评估,建立质量监督检测制度和检测结果公开制度;开展能够对实验动物生产、运输和使用全过程实施监控的追溯体系研究,实现实验动物生产、使用信息的即时统计和量化分析。
二是加强实验动物资源的保存利用与共享体系建设
强化实验动物资源建设与开放共享政策措施的实施,定期开展全国实验动物资源专项调查;建设国家级种子资源库,统一部署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引种、保种和供种(共享)基地建设;加强动物模型资源的开发和保存,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模型,开展动物模型保存技术研究,实现与国际发展水平接轨;建立国家实验动物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开放的信息化系统,促进实验动物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利用。
三是加强实验动物和相关创新技术发展
针对具有重要应用潜质和我国优势资源的动物,应用前沿生物技术和动物培育技术,部署开展资源动物实验动物化、遗传育种、资源保存和标准化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动物新品种(品系);开展能够体现人类多基因复杂系统疾病特征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研究,推动人类重大疾病和个性化治疗的人源化啮齿类动物模型和人源代肿瘤细胞动物模型的研发。
(此文为摘编版,全文参见《中国科技资源导刊》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