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强研究员: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

来源: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14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2019年8月7日,第十七届中国北方实验动物科技年会上,中国科学院神经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研究员受邀作题为“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的大会主题报告。

 

孙强主任围绕Prrt2基因编辑猴构建、体细胞克隆猴技术以及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的难度等内容做了精彩报告,分享了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诞生历程。据孙强主任介绍,当前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得到5只生物节律基因Bmall敲出的基因编辑克隆猴,成功开辟了基于体细胞核移植的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的技术路径,当前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也被认为是构建非人灵长类遗传修饰模型的理想方法。

 

报告会上,孙强主任还针对实验动物在麻醉、输血、抗生素研发、疫苗研发、抗肿瘤药物研发、兽药和兽医诊疗技术等方面的贡献、动物实验与兽医学比较、实验动物使用和管理、实验动物权利与福利等问题进行了报告,与国内外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新观点和新认识,与会学者、参会代表受益匪浅,并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

 

专家简介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2018 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现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

一直致力于实验动物管理和模式动物构建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2005 年博士毕业后作为973 项目子课题“猴生殖生理和转基因猴构建研究”负责人,开始从事非人灵长类研究工作,并于 2007 年获得中国首批“试管食蟹猴”(PNAS 2008)。2009 年入职神经所负责筹建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经过几年建设和发展先后建立了基于慢病毒转染的转基因猴构建技术,并获得了具有人自闭症表型的转基因猴(Nature 2016);建立食蟹猴精巢异种移植技术,将食蟹猴的性成熟时间缩短了一半(Cell Research 2016);建立并优化了基于 CRISPR/Cas9 系统的大小鼠和食蟹猴基因编辑技术,并得到了基因敲出和敲入动物(Cell Research 2017&2018;Nature Communication 2018);为解决现有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所面临的嵌合、脱靶、复杂遗传操作困难、遗传背景不均一和传代时间长等缺陷,带领团队经过5年的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建立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技术(Cell 2018)。并进一步利用该技术成功构建世界上首批节律紊乱 BMAL1 基因敲除克隆猴 (Natl Sci Rev,201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