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氯胺酮依赖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方法
氯胺酮(ketamine)俗称K粉,是一种非竞争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作为一种麻醉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尤其是儿科患者和心脏病患者。此外。氯胺酮也是兽医外科常用的麻醉剂。氯胺酮长期滥用会导致依赖,并对人体各组织器官造成严重损害,且损害机制与其他毒品(吗啡、海洛因、甲基苯丙胺等)不同。目前对氯胺酮的实验动物研究,主要采用小鼠和大鼠模型。有研究者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氯胺酮腹腔注射(剂量为30mg/kg,每天1次)的方法,给药时间结合滥用人群的滥用情况和特征,有6周、16周和28周不等。同时,采用氯胺酮给药合并乙醇给药(口服给药0.5ml 10%的乙醇)的方法,研究两者共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心脏功能损害的表现及其作用机制。
还有采用盐酸氯胺酮注射液腹腔注射,每天1次,剂量为100mg/kg,连续注射7d的方法进行研究的报道。主要是通过注射后动物表现出的症状来判断成瘾与否,大鼠表现出下列兴奋性症状:呼吸加快、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活动增多、尾巴僵直上翘的,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多,兴奋症状明显增多,表现为扭体、站立、跳跃、转圈、四脚朝天等。
也有学者使用食蟹猴(cynomolgus monkey)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氯胺酮(静脉注射,剂量为1mg/kg)给药6个月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者对猴子模型进行了行为学评估(包括移动、行走、攀爬、跳跃等),额叶脑组织中神经元凋亡的检测及脑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的检测,发现长期使用氯胺酮可对灵长类的脑功能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二、可卡因依赖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方法
可卡因(cocaine)又名古柯碱,在欧美等地是最为常见的滥用毒品,有关可卡因的研究报道较多。研究同样多采用皮下注射或者腹腔注射来建立可卡因依赖动物模型。给药的剂量为15~30mg/kg,每天注射1次,最长给药时间有28d的。
有研究者采用转基因小鼠进行可卡因依赖机制研究,通过腹腔注射给药,进行自发活动测试和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实验测试。进行自发活动测试的动物给药剂量为5mg/kg、10mg/kg和20mg/kg,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的剂量为5mg/kg和20mg/kg。给药的时间间隔为隔天给药,第10天进行CPP实验。总结其要点,使用腹腔注射给药可卡因,通过自发活动和CPP测试的结果来判断有无形成药物依赖。有研究者通过大鼠的颈静脉插管术,插入并留置硅胶套管,术后训练大鼠14d,让大鼠学会按压专门的杠杆实现自身给药(self-administration),使用的剂量为每次按压杠杆注射0.75mg/kg剂量的盐酸可卡因。还有研究者建立可卡因的大鼠行为敏化模型(behavioral sensitization model of cocsine)进行研究,其基本方法是使用21~23日龄的雄性SD大鼠,分别给予不同处理,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kg),实验组腹腔注射盐酸可卡因(15mg/kg),每天1次,连续注射5d。然后是1~14d的停药,再进行进一步的药物治疗或者可卡因继续给药,最后进行自发活动测试,包括水平活动能力及移动距离的检测。
综上所述,可卡因依赖的动物模型主要也是通过腹腔给药或自身给药方式,使用的实验动物以大鼠、小鼠为主,同时采用行为学方法(自发活动测试和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来评价动物对药物的依赖形成与否。
三、毒品依赖体外实验研究
毒品依赖的离体实验研究又称为体外实验研究,多采用体外培养神经元的技术,给予培养的神经元各种毒品、不同时间和不同剂量的处理。然后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进行干预,进而研究干预措施对毒品依赖的效果和作用机制。体外实验也是常用的毒品依赖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神经元培养包括分离胚胎或者新生鼠的海马、下丘脑和皮质神经元的培养。 此外,还有使用各种细胞株的研究,例如,使用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等来观察毒品的神经毒性作用和相关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