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制备大鼠脊髓挫伤模型,研究脊髓损伤后大鼠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
根据Allen建立的重物坠落致脊髓损伤的方法建立本实验动物模型,即采用一定质量的物体从某个高度自由落下,打击特定脊髓节段而致伤。这种模型比较接近人类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变化规律,为研究脊髓损伤后人类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变化提供依据,对探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和重建有很大帮助。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所需设备 打击仪(自制)、常规手术器械、手术台、照明灯等。
注意:手术器械在使用前应灭菌消毒备用。打击仪为自制仪器,调整到实验所需高度后,重物下降由开关控制。
2.所需试剂 3.6%水合氯醛,75%乙醇,碘伏,8U/ml青霉素钠,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1%伊红溶液,苏木素,1%盐酸乙醇,4%多聚甲醛。
3.试剂配制
(1)3.6%水合氯醛溶液:称取0.36g的水合氯醛溶于10ml的蒸馏水中,混匀,现配现用。
(2)1%伊红溶液:称取伊红Y 1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再滴加冰乙酸直至糨糊状。以滤纸过滤,将滤渣在烘箱中烤干后,以95%乙醇100ml溶解。
(3)苏木素染液:将苏木素(6g)溶于无水乙醇(100ml),再将硫酸铝钾(150g)溶于蒸馏水(2000ml),溶解后将甘油(900ml)倾入一起混合,最后加入冰乙酸(120ml)和碘酸钠(1.2g)。
(4)1%盐酸乙醇分化液:将1ml浓盐酸加入99ml 70%乙醇中即可。
(二)实验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
1.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该动物模型采用SD大鼠,雌性,约3月龄,体重为(220±20)g。实验动物饲养室的温度为18~19℃,相对湿度为40%~70%,每小时换气次数为10~20次,噪声在60dB以下,每立方米空气中氨浓度在14mg以下,工作照度为150~300lx。每天喂料、喂水,垫料每周更换2~3次。
2.脊髓损伤
(1)大鼠麻醉与固定:大鼠腹腔注射3.6%水合氯醛麻醉,剂量为1ml/100g。3~5min后。大鼠出现站立不稳,疼痛反应弱或者消失。大鼠俯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2)脊髓损伤:常规备皮,消毒铺巾,以T8、T9为中心,取一背部正中切口,长1~1.5cm,逐层分离筋膜、肌肉,暴露T8~T10(第6~8胸椎)节段脊椎棘突,钝性分离T8、T10节段脊椎椎骨上的肌肉,咬骨钳咬除T8、T10节段棘突及椎板,暴露T10脊髓。选择10g金属棒在30mm处自由下落,打击T10神经节段。注意:打击前对金属棒进行消毒处理,并且打击后对脊髓损伤区进行清洗处理。脊髓损伤成功以鼠尾摆动和后肢回缩性扑动为标志。
(3)术后处理:打击完毕后,用消毒的手术缝合针线分别对肌肉、筋膜和皮肤进行缝合,消毒。腹腔注射2ml葡萄糖溶液,肌内注射1ml(8U/ml)青霉素。
(4)术后日常护理:术后1周内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并肌内注射1ml(8U/ml)青霉素。每天3次帮助实验动物排尿,直至能够自主排尿。饲料和饮水正常供应。
3.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评价 动物脊髓损伤后的功能评定包括运动功能评价、神经电生理评价和组织形态学评价。在本实验中采用运动功能评价和组织形态学评价。
行为学评分法(the Basso Beattie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 BBB评分):即将实验动物放于旷场中,观察其后肢在5min内的运动情况(见表2-1)。
组织形态学评价:在本实验中。设计脊髓损伤实验3d、5d、7d和9d组。即在脊髓损伤之后允许其存活3d、5d、7d和9d。通过心室灌注4℃ 4%多聚甲醛固定大鼠。固定后取大约1cm的脊髓段,常规石蜡包埋备用。运用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形态的改变。将固定好的玻片放于显微镜下观察。
(三)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动物模型:制作时尽量减少出血,术后注意防止伤口感染。
(2)行为学测试:在实验前,让大鼠在测试区内适应性活动,减少它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观察时间为5min/只。评分实行双盲法,并且由3位熟练者进行。
四、获得的实验结果
(一)BBB评分结果
BBB评分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评分降低,结果如表14-1所示。
(二)形态学结果
脊髓损伤后通过HE染色,可以观察到损伤后不同时间病理状态的改变。
五、结果分析
大鼠脊髓挫伤模型能模拟人类脊髓损伤。通过构建动物模型,可以观察到脊髓损伤后 BBB评分降低,但在后期随着时间的延长,运动功能有部分恢复。同样,在形态学上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六、经验与体会
构建动物模型,需要使其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一致,否则会导致模型不一致。
动物模型不能完全代表最终的临床试验,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其局限性。因此,设计动物模型时应尽可能地接近临床,并能有效地代表临床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