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专业是应用化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攻读了硕士学位,做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研究。后来,我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读博士,并转向生物化学方向,研究特定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功能。到开始建立自己实验室的时候,我开始做细菌感染方面的研究,聚焦细菌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细菌感染会引发动物体内的细胞炎性坏死和炎症反应,而这些反应不只发生在细菌感染中,也发生在免疫相关疾病和癌症中。于是,我又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研究更贴近临床的天然免疫和癌症。
总体来说,我的研究轨迹越来越贴近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实际问题。我愿意从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角度出发来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
地球上的生物千姿百态,其中有太多可供生命科学研究的问题。一朵花、一只昆虫为什么会进化成现在的样子,都是值得研究、并且非常有趣的问题。但是人类的研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研究清楚所有这些问题。在人力和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很大一部分研究者来说,最有价值的还是去研究和人类健康与疾病相关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医学是生命科学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我非常希望能在未来10年中看到更多在重要难治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我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癌症等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且找到更多的治疗方法。
说完了我喜欢的研究,再说说我不喜欢的。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容易陷入两种对科学研究不利的状态。
一种是永远只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像是我会做三明治,就不停地做三明治,可能还会加一点新材料进去,做出稍稍不同的三明治。但是,只有三明治,你是没有办法做出一席丰盛的晚餐的。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一定需要去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去学习自己没有使用过的方法。这时,我们就要去突破自己能力的界限,去学习,去和掌握新知识的人交流、合作。只有这样,一个研究者才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同时享受到不断突破自己的乐趣,保持对研究工作的新鲜感。
另一种是自娱自乐式的研究。一个小的领域,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做,他们自己可能认为这些工作很有意思,也可能会做得很好,发表很好的文章。但是实际上,这些工作对于其他人的研究工作、对于社会很可能不会产生影响,其他人也并不关心这些工作。在我个人看来,科学研究除了要满足研究者自身的好奇心和成就感,也需要和社会发生联系,为社会和科学整体的发展做出贡献。
生命科学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的学科。我们应该明白,一篇世界顶级期刊的文章,不管其中的工作看起来多么扎实可信,都不能百分之百解决一个问题,它通常只是一个开始,或者一个进步,其中的结果还需要更多的跟踪研究去确认和扩充。
一名研究者应该能够客观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并选择那些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重要问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科学的持续发展。只有这样,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现象与机制才能最终沉淀下来,成为人类科学大厦的砖瓦,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