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诊断试剂、抗体药物、化学药品、病毒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均需要依靠动物实验。
一直以来,利用动物研究生命的本质并类推到人类,加深对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过程的理解和防控,这是现代实验动物科学的核心价值和实验动物对人类的奉献。
小鼠与人类有大约 97.5% 的 DNA 相同,因此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在研究药物疗法和疾病建模方面,小鼠可以成为我们几乎完美的替身。然而,生物编码的细微差异意味着小鼠对人类易感的多种病毒并不敏感。此外,小鼠代谢药物化合物的方式也与人类大不相同。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人源化小鼠的大量繁殖,这些差异正在逐步克服。
近年来,实验动物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实验动物人源化,期望通过实验动物人源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的相似性。但是对于动物模型能不能模拟人类疾病,至今国内外都有不同的声音。有外国学者曾指出,动物模型不光花费多,收益少,并且为了更容易控制各种因素,研究管理部门对实验动物提出了简单化标准,这些标准让动物研究越来越偏离轨道。
范昌发并不认同这样的言论。他认为,这一观点虽然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这不足以推翻和否认实验动物在人类生命科学研究,在药物研发、在疫病防治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更不能否认实验动物为我们人类以身试药作出的巨大牺牲。
从历史的角度讲,疾病动物模型使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历史上众多知名人物都曾推动疾病动物模型的发展,包括亚里士多德、首先开启活体解剖的盖伦、号称实验动物之父的 Abbie E.C. Lathrop、建立了第一个近交系小鼠 DBA 的 C.C. Little 等。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实验动物的使用广泛,已经非常普及。
诚然,任何一个动物模型都有它的优势、使用范围,也不可避免会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在药物和疫苗的评价中,除了做小鼠实验,还会做灵长类的动物实验,或者其它实验动物的实验,这样两种或者多种不同动物模型的结合,就可以有效规避单一动模型的局限性,为人类的疾病研究发挥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作用。
事实上,任何一个药物或者疫苗的研究与评价,都限于用单一模型来验证。5 年前,我国就做过一个全国性的资源调查,其中提出猫和雪貂有需求会成为实验动物,但至今这两种动物始终没有标准化。因此从资源布局来讲,雪貂和猫作为实验动物是具有前景的,而且也应有一些规划。
据悉,4 月 2 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宣布其研发的新冠疫苗进入临床前测试阶段。在进入人体临床试验前,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研究团队将先进行动物实验,在雪貂身上测试两种候选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CSIRO 健康部主任 Rob Grenfell 表示,这一阶段的测试预计需要3个月。
对此,范昌发呼吁,动物模型应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应提前布局,提前储备,应从国家层面更加重视模型动物资源建设。同时,范昌发还表示,一直以来,人类和病毒之间的斗争相生相长,病毒变异是必然的。为了应对可能的病毒变异,以及克服现有模型的局限性,其研究团队已经开始布局,研发其它改进型的新冠动物模型,并对已有的新冠疫苗小鼠进一步优化,丰富背景数据,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用户,服务于抗疫工作。我们相信,虽然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欧美等广大地区肆虐,人类终将会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战胜新冠病毒,重新回归正常而美好的生活。我们期待那一天早点到来!
范昌发: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实验动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模式动物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