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血量
实验动物血液样本的采集是动物试验过程中的常规操作,血液样本的分析结果也是试验中重要的数据来源。鉴于实验动物的总血量(尤其是循环血量)是有限的,为确保动物健康,在一定时间内可采集的血液量应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
不同实验动物血液样本的采集量需依赖于其循环血量计算出参考数据。同物种实验动物的循环血量也会因动物品种、性别和采血技术等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表1列出了药物安全评价试验中常见实验动物品种的循环血量平均值及范围。
采血量
当采血量达到限值时,动物福利问题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同时必须考虑动物的生理变化可能影响到数据的解释和有效性。短时间内,采集过量的血液可能不会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对动物福利的一些关键参数会造成影响,如动物的活动量、心率、呼吸频率等等。在毒性试验中,不推荐单次采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15%。
此外,在采血过程中,如果速度过快会导致失血性休克,可以改为少量多次采集血液样本,以避免失血性休克。表2列出了单次采集和多次采集不同比例循环血量后动物的建议恢复时间。由于毒性试验中血液学参数是非常重要的评估指标,建议延长动物采血后的恢复时间。
在毒代动力学或药代动力学试验中,需要多次采集血液,为了便于试验的开展,可能采集更多的血液样本,到循环血量的20%。但需要注意的是,采集大量血液会导致血液动力学变化,并可能影响药物半衰期的计算。采样后补充血容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失血过多,但却不能完全消除大量失血的影响,因此,不建议在非治疗目的实验中实施此类操作。
上述血液样本采集为试验过程中的常规采集操作,不适用于试验结束后的终末血液样本采集。终末血液往往会在动物实验结束后安乐死时实施,因此可以不考虑失血过多对后续健康的影响。根据表2的数据,为避免干扰实验动物生理参数,很容易制定出推荐的动物血液采集量,详见表3。随着血液分析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机构在尝试并使用微量采血及分析技术,极大地减少血液样本的采集量,进而也提升了被试实验动物的福利。
采血点
针对不同的试验需求,需要选择不同的动物保定方法和血液采集位点或方法。但不同采血方案和位点也会导致实验数据的差异,并对历史背景数据造成影响。
一些因实验要求而必须采取的特殊位点血液样本采集,如舌下采集、截尾采集、眼球后采集和心脏采集等方法会导致动物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建议在麻醉状态下对动物进行血液样本采集。部分试验需要对单只动物进行多次血液样本采集,为减轻采血操作对动物的影响,需依据不同的实验动物选择不同的采血位点,表4列出了不同品种动物的推荐血液样本采集位点。
综上所述,实验动物血液样本采集是动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血液样本指南,以确保采血操作的规范化。试验人员需要对动物的总血量及循环血量数据,血液采集位点/方法,以及在一定时间内采血量限值有充分的了解,为确保动物实验伦理和提升实验动物福利,机构兽医有监督血液样本采集和指南实施的职责,同时还需为血液样本采集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Guide for The Care and Use of Laboratory Animals, 8th edition.
2. Karl-Heinz Diehl etc. A Good Practice Guide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Substances and Removal of Blood, Including Routes and Volumes. Journal of Applied Toxicology, 2001
3. https://rsawa.research.ucla.edu/arc/blood-collection/
4. https://www.research.uky.edu/division-laboratory-animal-resources/guidelines-blood-collection-laboratory-anim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