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研究员分享基于双同源重组酶介导的遗传操作技术建立及其应用:1+1>2 - 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 - 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课题组长期从事谱系示踪与细胞命运可塑性相关研究,在刚刚过去的2个月里有3项重大科研成果分别在Science、Cell Stem Cell、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其中包括:发现了成体肝细胞、成体脂肪干细胞及胰岛beta细胞的来源,为肝脏再生、肥胖及糖尿病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新思路。
本期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周斌研究员做客我们上海南模生物直播间,为大家讲解他是如何建立了基于双同源重组酶系统的遗传谱系示踪新技术,并利用该技术巧妙地解决了多个领域内的重要科学问题。通过本次的公益分享,以期与更多的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可以了解谱系示踪的原理并应用到自身的研究领域。
基于双同源重组酶介导的遗传操作技术建立及其应用:1+1>2
内容速递:
1. 建立双同源重组酶系统的背景和意义
2. 双同源重组酶系统在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2.1 解决成体心肌干细胞相关争论
2.2 鉴定成体肺上皮干细胞
2.3 发现成体新生肝细胞来源
3. 推广与展望
直播时间:2021年3月25日 19:00
嘉宾介绍:
周斌
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想了解更多详情,请复制链接:
http://cemcs.cas.cn/sourcedb_cemcs_cas/zw/jcqn/202102/t20210203_5884414.html
课程报名
长按二维码识别,免费报名
遗传谱系示踪技术是揭示特定类型细胞在发育、疾病和再生中转分化现象的有效研究方法,对深入了解体内细胞命运可塑性具有重要意义。
早前,体内的细胞追踪技术主要基于 Cre-loxP同源重组系统。Cre-loxP同源重组酶介导的遗传谱系示踪及遗传靶向操作技术是揭示体内细胞生物学功能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用于深入研究器官发育和再生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也是追踪体内细胞起源和命运调控的重要手段。该技术能否精确进行遗传操作的关键在于驱动Cre表达的基因/启动子是否特异,目前部分研究中使用的驱动Cre表达的基因/启动子并不特异,容易造成实验结果的假阳性,以致于在细胞命运和基因功能分析等研究中出现诸多争议。
图片来源:
http://cemcs.cas.cn/sourcedb_cemcs_cas/zw/jcqn/202102/t20210203_5884414.html
为了排除谱系示踪出现的假阳性问题,周斌研究组开发了基于Dre-rox与Cre-loxP双同源重组酶系统的遗传谱系示踪新技术。将Dre-rox同源重组系统引入到传统的基于Cre-loxP同源重组系统的遗传谱系示踪技术中,有效地规避了由于Cre表达的不特异性而导致的非特异性(“异位”)同源重组,实现了更为精准的遗传谱系示踪,为发育、干细胞及再生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其代表性研究工作多次在Nature、Science、Nat Med、Nat Genet、Cell Stem Cell、Dev Cel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并且在心血管领域权威学术期刊Circulation和Circulation Research上发表十余篇心脏发育与再生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其中发现“哺乳动物新生期心脏具有重新生成冠状动脉的能力”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创建的谱系示踪新技术解决了多个领域的重大争议问题;开发了细胞增殖的遗传学示踪技术,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器官修复再生的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