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友谊医院报道了一名疑似猴疱疹病毒Ⅰ型(习惯上称为“B病毒”)感染病例。据悉该患者为一名兽医,供职于一家猴养殖企业。这一事件再次引起了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从业者对B病毒的重视。
本公众号《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疱疹病毒》一文先前已就B病毒及其危害做过简要介绍,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总结已报道感染病例的共性,归纳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以期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有记录的B病毒感染确诊病例,都是在与研究中使用的恒河猴或食蟹猴接触后导致的。
1932年,美国一名研究脊髓灰质炎医生的手指在被恒河猴咬伤后,出现了疱疹样病变,感染进展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急性上升性骨髓脑炎,最终导致该名患者死亡,这是最早的B病毒感染人的报道。
在随后的近90年中,累计有50例左右B病毒感染确诊病例,分布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其中21例感染者死亡。
人类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猴(被猴咬伤或抓伤)或受污染的生物样本(如笼子上的尿液或分泌物)感染B病毒,至今未有证据表明B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导致人畜共患。
此外,至今仅有一例经人传播感染B病毒的报道,配偶因反复在其左手接触性皮炎的开放区域涂抹被患者病变部位污染的氢化可的松乳膏而导致感染。然而,对与患者接触的其他人(包括同事和医护人员)的检测未能发现B病毒感染,这说明在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人群内B病毒传播的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人类感染B病毒的临床过程可能有所不同,最初的症状通常在暴露后的1-3周内出现,可能有非特异性的流感样症状,暴露部位呈现疱疹样病变,有些患者会伴有外周/中枢神经系统表现;随着感染的深入,不同临床患者的表现也可能不同,病毒沿着宿主感觉神经扩散到脊髓和脑干,导致暴发性脑脊髓炎、引起呼吸衰竭和死亡。
上个世纪早期,由于医疗条件限制,B病毒感染者死亡率约为75 %,即便幸存,许多患者也会出现显著的神经后遗症。
由于B病毒感染涉及到感觉神经元,因此B病毒的潜伏性感染也可能存在于人类体内。
2018年,Eberle等比较了东南亚寺庙中长期接触食蟹猴的工作人员、从未接触猴子的人员以及死于BV感染的患者三类人群的血清抗体水平发现,接触猴子工作人员的血清和死于BV感染患者的血清与猴疱疹病毒抗原的交叉反应水平高于对照血清。
随后的竞争性Elisa测试表明具有高度交叉反应性的工作人员的血清与BV感染患者血清的表现相一致,意味着B病毒阳性猴接触者也可能无症状地感染B病毒,并产生相应抗体。
B病毒暴露导致的人畜共患问题促使美国国立科学研究院(NIH)资助下的国家灵长类实验动物中心开展了彻底的无特定病原(SPF)繁殖猴群净化工作,使用B病毒阴性猴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但现阶段我国仍有不少非SPF级猴用于不同类型的研究及动物繁育中。
在另一方面,国内外动物园和景点里猴种群在不断扩大,参观东南亚猴寺也越来越受欢迎,猴子骚扰游人的情况时有发生,然而并没有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来确定它们的B病毒感染状态,尽管尚无游客被抓伤或咬伤后导致B病毒感染的案例报道,但是这也成为一项不可预测的风险。
这次友谊医院的报道是我国首例疑似B病毒感染人病例,给过去从未发生B病毒感染人事件的国内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从业人员敲响了一个警钟。
一方面,做好猴群B病毒感染防控,加强猴群病原微生物筛查,及时剔除B病毒阳性动物,降低感染风险;同时需要业界重视实验动物福利,减少动物应激,避免猴群中出现B病毒潜伏感染个体转阳排毒引发传播的事件。
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应加强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PPE),减少暴露风险;了解和掌握暴露后的应急救护措施;熟悉感染B病毒的临床症状,以便及时就医和向医生提供暴露史,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抗病毒治疗,并监控接触动物的B病毒状态,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Eberle R , Jones-Engel L. Chapter 8-Low Incidence, High Lethality or Higher Incidence, Lower Lethality: What We Know and Don't Know About Zoonotic Macacine alphaherpesvirus 1 (Monkey B Virus)[M]. 2020.
2.Eberle R, Jones-Engel L. Questioning the Extreme Neurovirulence of Monkey B Virus (Macacine alphaherpesvirus 1)[J]. Advances in Virology, 2018, 2018:1-17.
3.田克恭等,实验动物疫病学[M]第二篇第四章第一节,2014: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