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近年来,随着我国保护力度的加强,黑叶猴生息繁衍条件不断改善,不仅核心种群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其栖息范围也有逐步扩大趋势。
我国黑叶猴保护见成效 栖息范围扩大
2018年,贵州晴隆县新发现了黑叶猴野外种群,麻阳河、金佛山等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也发生向保护区外扩散的现象,黑叶猴栖息地面积有了一定的增加。
黑叶猴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目前在全球仅在中国和越南有分布,其中超过90%的种群分布在中国。黑叶猴,是典型的岩洞栖息动物。主要分布栖息于我国的贵州、广西、重庆三地。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邓怀庆:对于黑叶猴来讲,它是在灵长类当中唯一只生存在喀斯特石山地区的一个物种,因此它属于这种南方喀斯特山地的一个指示物种,也是一个旗舰种。
为保护黑叶猴及其栖息地,1987年,我国建立了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 2003年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方位加强了保护力度,严格管控黑叶猴活动区域人类活动,并不断加大巡护力度,该区域的黑叶猴种群数量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现在,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黑叶猴种群分布最为集中,种群数量最大的地区。据统计,在保护区生活着72群580余只黑叶猴种群。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凉桥站负责人 杨朝辉:另外我们也加强了对黑叶猴的科学研究与保护宣传力度,通过这些措施使得保护区内黑叶猴种群数量逐渐增多。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贵州和重庆两地的黑叶猴数量增长明显,已分别增长到1100余只和近200只。特别是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由建立之初的380余只增长到580只,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由原来的130余只增长到190多只,重庆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增长到150余只。
黑叶猴种群数量的恢复,还表明了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记者野外探访“黑色精灵”王国
黑叶猴是典型的群居动物,与金丝猴、猕猴等灵长类动物多由几个家庭组成的大群居生活不同,黑叶猴猴群是以单一家庭为单位,一般只有3-15只。
在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生活着72群580余只,因此保护区也被誉为“黑叶猴的王国”。日前,记者跟随专家来到保护区,探访了这个“黑色精灵”王国。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片由喀斯特地貌构成的石山,茂密的原始森林,以及带状分布的陡峭岩壁,造就了黑叶猴栖息的最佳场所。
记者一路沿着麻阳河谷边的险要便道往里走,两只正坐在路边的黑叶猴,瞬间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作为家庭群居动物,专家判断,附近一定还有别的家族成员。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邓怀庆:黑叶猴的家庭一般都是由一雄多雌的家庭结构组成的,还有一些青年个体和幼年个体,这样组成了一个单独的家庭群,那么群与群之间一般是不会同一地区分布的。
忽然,一阵奇怪的声响从树上传来,证实了大家的判断。记者清晰看见,几个黑色影子在树林间蹿上蹿下。专家仔细观察后告诉记者,这是一个由十只黑叶猴组成的家庭群,其中还有一只幼猴。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邓怀庆:这个肯定是新出生的幼猴,正常情况下新出生的应该全身是金黄色,一个月以后开始变黑,六个月基本上就全部变成跟成体颜色差不多了,它现在还没有完全变完,所以它是刚出生大约只有三到四个月左右的样子。
邓怀庆告诉记者,黑叶猴繁殖率很低,同一只黑叶猴母猴,一到两年才会产崽一只。因此,每一只新生幼猴,在种群里都会得到家庭成员的百般呵护。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邓怀庆:幼猴刚出生后,会受到群体当中所有的关心和爱护,除了它的妈妈之外,其他的成年的还有青年个体都会对它进行一个关心爱护,在群体当中是最受到保护的一个小宝贝。
今年年初,在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出现了同一猴群接连出生四只幼猴的情况,这一情况很是罕见。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 肖治金:今年一至二月份出生的那四只小婴猴,很可爱的,你看正在吃奶。
目前,四只小婴猴,在家族成员的精心呵护下,已逐渐长大。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 肖治金:你看这几只猴子相当活泼,基本上已经全部变黑了,看起来非常健康。
黑叶猴不同于常见的其他树栖类灵长类动物,黑叶猴白天在森林里觅食、生活,而晚上夜宿于岩洞。记者跟随专家,又探访了,出生四只小猴的黑叶猴家族群居住的家园。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邓怀庆:这个猴群是一个比较大的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猴群,它住的这个猴王洞,也是目前已知的夜宿地当中最大的一个洞。
记者现场看到,“猴王洞”是一处典型喀斯特地貌洞穴,洞口约20米宽,高约15米,洞内约有两个篮球场大小,洞顶部吊下的怪石相互间形成的石缝,这正是黑叶猴的“家”。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邓怀庆:黑叶猴居住的洞穴全部都是天然形成的,也是我们这边南方喀斯特地区所特有的岩洞,这也是为什么黑叶猴只在喀斯特地区分布。
在猴王洞内,专家发现了多处黑叶猴的居住痕迹。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邓怀庆:黑叶猴是一个比较爱干净的动物,那么它在夜间排便排尿的时候都要到洞口排到外面,那么排到外面的过程当中它从洞口往下流,所以它住的洞穴都有黄色的这种痕迹,这就是它的排泄物留下来的痕迹,我们一看到有这样的洞口,就可以判断它在这里居住过。
经过对洞内环境的仔细观察,专家确定,这个黑叶猴大家族已经搬家。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邓怀庆:这已经没有了新鲜粪便说明它至少两三个月没有在这边活动,我们也知道一群猴子有好几个夜宿地,它有更换夜宿地的这种习性。
肖治金:能和“黑色精灵”对话的人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肖治金今年59岁,他能把黑叶猴从森林深处呼唤出来。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他风雨无阻守护着这些黑色精灵一代代繁衍生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有效保护黑叶猴,探索建立人工干预的方法,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项目。作为护林员的肖治金,参与到该项目中,这要求他必须对黑叶猴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 肖治金:投食驯化的整个过程起初是比较辛苦的,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要跑到洞口,为它投放食物,一直要观察到它能够进食。
黑叶猴生性警觉,见人就躲,听哨就跑。为了解黑叶猴生活习性,肖治金曾长时间坚持每日守在山洞。从最初的隐蔽投食,到引导投食,再到现在只要哨声一响,麻阳河两岸的黑叶猴就会闻声而来,一个接着一个从他手中拿过食物,这个看似简单“手中取食”的喂养动作,肖治金用了好几年才成功。至今,他都清楚地记得猴群第一次向他靠近的情形。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 肖治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的时间是1989年正月初一的早上,我去投食的时候,三声哨音一吹,猴子就从猴王洞口里面跑到了河坝,当时那个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我心里是非常高兴的。
如今,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生活着72群580余只黑叶猴,占全球数量的三分之一。肖治金在保护区的深山中,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这群濒临灭绝的黑色精灵,时间越长了,感情越深。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 肖治金:我与黑叶猴的感情就像我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一样,爱护它,关心它,尽我的一份职责去保护它。
今年已经59岁肖治金,明年即将退休了,他有太多不舍。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 肖治金:哪怕就是要退休了,也希望再延长五年、十年,特别是黑叶猴与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舍不得,我有能力的情况之下,愿意再为它们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