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动物模型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5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蓝氏贾第鞭毛虫呈世界性分布,是一种能引起人和动物腹泻的机会性致病肠道原虫。在国内,对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实验研究比较晚,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展了具有实质性的研究。由于本虫在生物进化上属于“源真核生物”这样一个特殊的地位,李靖炎认为,贾第虫是进行细胞核进化研究的良好模型。在国内,Wang CI等对兔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进行了研究;卢思奇等首次利用引进德国的长爪沙鼠,进行了贾第虫的造模研究;吴跃生等在此基础上对贾第虫长爪沙鼠动物模型中包囊数量、感染率、感染后的病程和肠道病变等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卢思奇等还利用C57BL/6N小鼠进行了造模研究,并认为,此小鼠可作为建立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的良好动物模型。在国外,Sehgal AK等对白花大鼠实验性贾第虫病进行了研究;Roberts-Thomson IC等进行了小鼠贾第虫病动物模型研究;Belosevic M等对蒙古沙鼠进行了蓝氏贾第虫感染的动物模型研究。

(1)复制方法  ①收集患者新鲜粪便,分离、纯化包囊, PBS稀释。②选取SPF级C57BL/6N小鼠,体重20g左右。接种之前灌饲甲硝唑(灭滴灵)10mg/只,连续3d,以消除小鼠原先感染的原虫,之后连续3d粪检,如粪检包囊或滋养体呈阴性,则对每只小鼠灌胃1×10000个包囊,0.5ml。

(2)模型特点  接种后,包囊排出潜伏期为0~3d,大部分呈间隙性排包囊。12~20d后停止排包囊,排包囊高峰期在第6日。病理组织学上可见,小肠黏膜表面分泌物增加;小肠黏膜重度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组织和黏膜下层出现水肿,小血管充血;感染严重时,整个黏膜层出现坏死和分裂等。与沙鼠比较,则其感染率高(100%),方便经济。

(3)比较医学  大多数C57BL/6N小鼠感染蓝氏贾第虫后排出包囊呈间隙性,与狗、沙鼠相似,但排出包囊的潜伏期比沙鼠短。不同地区来源的人源贾第虫包囊对相同种动物的感染率没有明显差异。本方法复制的动物模型可用于贾第虫和贾第虫病的研究、药物筛选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