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科学论坛生命科学分论坛聚焦新冠疫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3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病毒没有护照,不需要申请签证到处跑,更不会和你谈主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希望全世界各国人民联合应对。”12月11日,在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生命科学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以视频连线形式作主题演讲。


当天,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6场分论坛之一生命科学分论坛在广州举行。分论坛以“科技战胜疫情 共筑人类健康”为主题,聚焦未来新冠疫情及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与预警,参会院士专家共同探讨世界生命科学未来发展趋势,为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回顾历史,人类通过疫苗消灭了天花、牛瘟、小儿麻痹等,所以疫苗一直是战胜传染病的最佳武器,毋庸置疑。”高福指出,在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方面,中国一直是“第一方阵、第一梯队”。他多次强调疫苗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世界如果不共享疫苗,病毒将共享世界。”


为论坛致辞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就新冠病毒新毒株奥密克戎等疫情发展走势与应对等话题进行了分析和研判。他认为,我国这次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已经比18年前的SARS病毒快得多、准确得多,这得益于无数生命科学领域前辈的科研成果以及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


中国何时能实现群体免疫?钟南山现场给出时间预判:“理论上中国要实现群体免疫,疫苗接种率需达到83%,目前中国已接种11.5亿人次,占比81.9%,我对今年底实现群体免疫充满信心。”


“奥密克戎新毒株的发现带来了新的问题,很多国家高度重视、采取严格管控措施,这说明从近两年的抗疫实践中,世界慢慢体会到中国的做法是对的。”钟南山强调,“要依靠科技解决问题”。为了更快控制疫情,钟南山呼吁基础、临床、疫苗、预防等不同学科共同协作,力争做到“零传播”。“一隅不安,举世皆危。”钟南山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陈晔光说,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方面,疫苗和药物开发都非常领先,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在对新冠肺炎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仍相对滞后,原因可能是模型问题。”


陈晔光表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科研工作者们构建多个感染模型,包括动物模型,从远端肺组织取样培养干细胞,从小肠、大肠、脑、血管、肾部提取培养干细胞等等,最后发现从人的组织取出来的器官更有优势,后来决定从器官远端取样培养类器官。以此推动精准医疗、疾病模型、药物研发、药敏测试和基因编辑等医药业应用。


如何区分轻症、重症病人,进而为未来新冠疫情防控提供指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科技委主任贺福初现场介绍了新冠病毒肺炎的蛋白质组研究等几项基础研究的成果与进展。他认为,对重症化的分子特征进行观察,从蛋白质组、代谢组可以得到明确指征,帮助作出预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