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什曼原虫种类很多,分别寄生于人、哺乳动物(犬、鼠等)和爬行动物(蜥蜴)。其生活史有两个时期,一个时期为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一个时期为无鞭毛体(也名利杜体等),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内。寄生于人体的利什曼原虫常见的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和巴西利什曼原虫。我国仅有杜氏利什曼原虫,患者可得内脏利什曼病(也称黑热病)。受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者,因个体差异可呈自愈、潜伏和发病状态。在国内,易桃林等对三种小鼠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中国株的易感性和受染小鼠的免疫反应进行了实验观察后认为,DBA/1、ICR、国产615小鼠是进行黑热病研究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侯岩岩等对草原兔尾鼠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敏感性进行观察后认为,草原兔尾鼠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研究利什曼病的实验动物。杨元清等利用草原兔尾鼠复制了内脏利什曼病的动物模型。管立人等利用7种实验动物对沙鼠利什曼原虫的感受性进行了研究,认为,BALB/c小鼠、长爪沙鼠、黑线仓鼠对沙鼠利什曼原虫有较好的感受性,CFW小鼠感受后不久可自愈,而C57BL小鼠则抗拒感染。在国外,许多学者利用其他多种利什曼原虫感染不同动物(如恒河猴、绒猴、狗、仓鼠及多种小鼠等)进行了敏感性或模型研究。
(1)复制方法 首先从用于杜氏利什曼原虫已保种2~4个月的金黄田鼠中,无菌操作取脾脏。按Fulton法从脾脏分离纯化无鞭毛体,生理盐水调节至1×10000000虫/ml,对每只2~4月龄DBA/1、ICR、国产615小鼠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入悬液0.2ml。
(2)模型特点 DBA/1小鼠感染后,肝、脾内虫数持续增加,直至感染210d时虫数仍维持在一个很高水平。肝、脾印片中有大量含虫巨噬细胞浸润,肝、脾肿大明显。血清中有特异性抗体,但不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与受染人群发病甚为相似。ICR小鼠感染后,肝、脾内虫数始终很少,至第150日后原虫完全消失。感染小鼠可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体内病原体逐渐消失,类似于受染人群中的自愈反应。615小鼠感染后,肝、脾内虫数逐渐增加,但不如DBA/1小鼠增加得多,至第150日时,肝、脾内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原虫。受染小鼠可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615小鼠对杜氏利什曼原虫中国株感染的反应近似于受染人群中的潜伏者。DBA/1、ICR、国产615等三品系小鼠具有个体反应均一,结果可比性好等特点。
(3)比较医学 不同利什曼原虫对相同造模动物的感染能力有所不同;不同造模动物对同种利什曼原虫的易感性也不同,且受染后的反应也有所不同;造模动物个体差异影响发病进程。根据需要可选择合适的造模动物和利什曼原虫进行模型研究。本方法复制的模型可用于杜氏利什曼病的免疫机制和疫苗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