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随笔:普通级实验动物产业现状思考(一)

来源:实验动物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8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普通级实验动物

普通级实验动物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在我国实验动物质量标准中:

小鼠、大鼠和禽类没有设定普通级等级;

豚鼠、地鼠、兔、犬、非人灵长类、鱼类、小型猪、树鼩、羊、东方田鼠、雪貂、猫等动物设有普通级。

随着近几年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实验动物的需求量明显的增加,导致了常见的实验动物品种的严重紧缺现象,特别是优质的普通级实验大动物,比如实验猴、实验犬、实验小型猪。

市场需求的增加,对实验动物产业发展是极大的利好消息,从需求端反过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然而,旺盛的需求也暴露出了我国实验动物产业发展的很多不足或弱点。

本文将围绕近2年实验大动物的现状及变化,从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和实验动物产业特殊性方面展开探讨。

种质资源

实验动物种质资源是实验动物标准化的源头。

由于前期对种质资源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及相关管理办法、运行机制、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我国在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管理、种质资源数量、种质资源水平及资源共享利用方面与国外差距甚大。

实验猴

根据中国实验灵长类养殖开发协会最新的数据,实验猴繁殖种群严重老化,繁殖率下降到不足40%,导致了每年新出生的动物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该现状也体现了我国实验猴种质资源的缺乏,根据目前现状,业界期望通过进口途径解决繁殖种群的更新换代或扩大种群的需求。

实验犬

对于实验犬,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是比格犬,市场主导的种质资源都来自于国外,国内的保种中心可提供的资源有限,且种质质量也有待提高。种质资源的缺乏,也导致了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提升产能,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小型猪

我国对小型猪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落后于西方约半个世纪。但是,我们小型猪原始资源十分丰富,先后培育出若干个近交系和封闭群,其中巴马小型猪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并获得国内外监管部门的认可。但由于前期实验小型猪需求的不稳定,科学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实验小型猪的产业化程度和水平都较低,远远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实验动物产业特殊性

实验动物作为活体动物,生产的过程有其特殊的地方。

比如实验动物的生产是有周期的,比如实验猴的妊娠期约为165天,一般仔猴生长至2.5岁以上才能用于各种研究或测试,从动物怀孕到使用至少经过3年以上才能形成真正的产能。

根据中国实验灵长类养殖开发协会最新的数据,虽然我国近3年的实验猴存栏稳定在23~25万,但繁殖母猴所占比例不足存栏量的1/3,再加上繁殖种群严重的老龄化,实验商品猴的生产和供应将处于缩水的状态,未来几年也将延续该趋势,缺口将越来越大。

此外,特殊的供求关系,也带动了更多资本或机构进入该产业,也给很多中小规模的养殖单位带来了发展的希望。

然而,养殖业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比如任何一个品种的动物养殖场要想可持续发展并盈利,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来确保持续性的市场供给,然而,优质种质资源的缺乏也导致了中小规模的养殖机构无法快速的增产和发展。

还有,生产规模和实际的供给存在较大的差异,以比格犬为例,据有经验人士反馈,生产的商品动物,扣除留种动物、各种原因的淘汰、残次品、死亡,实际能够供应的优质商品动物数量,仅为生产规模的70~80%,该比例也将反映养殖企业的综合质量管理水平和繁殖种群的质量。其他种属动物在生产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产能/供给的比例。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对动物质量要求的提高,国内普通级实验动物的质量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进一步促进我国实验动物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