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介绍
皮肤癣菌是丝状真菌,能够寄生于角化结构,如浅表皮肤、毛发和指甲。
寄生阶段的重要结构包括菌丝和关节分生孢子,一种无性生殖单位。
皮肤癣菌也存在于非寄生阶段,例如在培养过程中。非寄生期的重要结构包括分隔、分枝菌丝,统称为菌丝。
无性生殖结构称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的特殊特征对单个菌种具有诊断意义。目前,已分离出多种皮肤癣菌。至少有3种皮肤癣菌可感染犬,包括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其中,犬小孢子菌最常见。
01
流行病学
在全球范围内,皮肤癣菌极为常见。温暖、潮湿的环境为其生存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犬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是亲动物性真菌。也就是说,其他动物可作为天然储存库。犬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的天然宿主分别为猫和啮齿类动物。石膏样小孢子菌为亲土性真菌,土壤为天然储存库。
研究种群的重要传染源不大可能由这些宿主构成,更可能通过暴露于其他患犬而造成传播。当将犬转出犬舍运动时,可发生直接接触传播;或接触污染物发生间接传播,如被污染的器具(刷子、梳子等)。
影响犬的3种真菌人类均可感染,并可作为实验室种群环境中的额外传染源。
02
临床症状
当感染皮肤癣菌时,一些犬可能不表现临床症状。
感染后的临床症状最常见于一岁以内的犬。感染后约 3 周内可出现临床症状,包括近似圆形的脱发、皮屑和皮肤破损。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诱导的损害可能更严重、更广泛,包括面部大部分区域或其他区域的化脓、结痂或糜烂。
在这些情况下,炎症可能很明显。通用名称“癣”起源于病变部位的近似圆形的形状,病变部位通常无瘙痒。尽管病原持续存在于组织中,但临床症状可能在数周或数月内自行减轻。感染未消退可能提示更严重的疾病,如全身免疫抑制。
03
病理学
感染性孢子通过缺损的皮肤进入机体。定植和萌发后,菌丝束生长并侵入相邻的毛囊和相近毛干的外部。最终,在寄生阶段产生可以破坏角质化结构的蛋白水解酶,有利于其入侵邻近皮肤,并引起炎症。
最初少有病变,可由于毛发的脆性增加而发生脱发。之后,出现角质层肥厚、不同程度的红斑、角化加速和表皮脱落。
须毛癣菌感染时,反应更严重,包括水疱、脓疱和化脓,偶有肉芽肿形成。在未见并发症的皮肤癣菌病病例中,皮肤病变一般随着免疫的发展而消退。皮肤癣菌的免疫一般以细胞免疫为主。尽管可检测到抗皮肤癣菌的抗体,但认为其不起作用,对再次感染的抵抗力也是不定的。
04
研究影响
皮肤癣菌的感染会干扰实验犬的皮肤研究。除引起皮肤病变外,皮肤癣菌还可影响皮肤的菌群数量。
红色毛癣菌是另一种可感染人类的毛癣菌,它会产生一种甘露聚糖的细胞壁成分,可在局部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目前尚不清楚其他皮肤癣菌可否导致类似的局部免疫抑制。
此外,许多真菌已被证实可产生与哺乳动物激素具有同源性序列的信息分子,可感染犬的皮肤癣菌产生的信息分子是否会干扰宿主内分泌功能也是未知的。
这两个问题都值得考查。最后,抗真菌药物也可能改变宿主的生理而干扰研究。
05
诊断和控制
皮肤癣菌病可根据临床体征做疑似诊断,并可使用多种诊断测试以确认感染。
一种方法是从病灶边缘拔出一些毛发,将其接种到特殊培养基上,如沙氏(Sabouraud’ dextrose agar)琼脂培养基或皮肤癣菌试验培养基 (dermatophyte test medium, DTM)。DTM 平板上的碱性反应(变红)表明存在皮肤癣菌。然而,一些分离株的生长需要长达 3 周的时间,因此通过培养的方法进行确诊可能较慢。
此外,由于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出现,培养方法作为唯一的诊断试验时并不可靠。
将拔下的毛干放在加热的载玻片上用 KOH 部分消化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菌丝和关节分生孢子检查,可更快速、更可靠地完成诊断。最后,使用伍德氏灯对病变部位进行照射并观察绿色荧光,可促进犬小孢子菌感染的诊断。大多数犬小孢子菌分离株在体内可产生色氨酸代谢产物,在这些条件下发出绿色荧光。
与直接显微镜一样,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全身和局部抗真菌药的联合使用,对大多数皮肤癣菌的治疗效果良好。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其他的具体治疗建议。
总结
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畜共患病风险,应对受感染的动物进行治疗。皮肤癣菌对常见的消毒剂敏感,包括碘化化合物和稀释漂白剂。如果不进行化学消毒,皮肤癣菌可在环境中存活数年。因此,建议对污染的物品进行处置或消毒,并对污染的设施进行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