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病毒研究及防控应对论坛在沪成功举办

来源: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5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8月4日,美国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以加强对猴痘疫情的应对。 

猴痘疫情现已成为人类公共卫生健康事业面临的新威胁与挑战。截至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尚未发现猴痘病毒感染病例,但面对这种在全球快速传播的传染病毒,及时启动针对性研究以及防控相关准备已迫在眉睫。 

为加强学术交流探讨,促进积极应对疫情变化,科学有效防控防疫,8月7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发起,上海市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传染病联盟(ANSO-AID)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病毒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了“猴痘病毒研究及防控应对论坛”。论坛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梁小珍研究员和Nicolas Berthet研究员做主题报告。他们分别从猴痘病毒基础研究、猴痘疫情流行病学及传播、临床诊断和防治等多个视角介绍了科学研究和防控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本次论坛以在线形式进行,近千位学者嘉宾参加了本次论坛。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钟劲研究员、王颂基研究员、梁小珍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谢幼华研究员主持会议。 

上海巴斯德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司胜利,上海市微生物学会理事长袁正宏,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主任委员谢幼华分别在大会上致辞。他们表示,国内专业领域一直密切关注猴痘疫情的发展并持续跟踪进行相关研究。此次多家单位联合举办论坛,旨在发挥各自在传染病基础研究、诊断防控、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优势,聚焦猴痘疫情防控的关键前沿科学问题,探讨猴痘科学研究新思路、诊治防控的新策略,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积极有效的防疫屏障,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包括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不定期出现未知的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断地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威胁人类健康,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威胁。高福院士阐述了当前世界范围内猴痘疫情流行的现状,提出了相应公共卫生应对策略,以及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猴痘输入病例的准备状况。他认为,持续保持高度警惕、严格监测并及时提出预警信号仍然是当前最佳策略,也将有利于研究人员研发应对猴痘病毒的对策为全球抗疫争取宝贵时间。 

上海巴斯德所Nicolas Berthet研究员介绍了猴痘病毒发现的历程,分享了其在中非共和国开展猴痘研究的经历。他认为,猴痘较长时间以来是一种被忽视的传染病,之前大多数病例局限于非洲大陆。然而,自2022年5月以来,一种属于西非分支的毒株在许多国家大规模传播。他探讨性地提出了引发本次猴痘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可能原因。他的研究经历及思考,对于猴痘病毒的进一步研究及针对此次疫情蔓延的预防提供了重要帮助。

上海巴斯德所梁小珍研究员系统地介绍了猴痘病毒感染过程和动物模型等基础研究进展。她呼吁,应当在猴痘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和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科研资源和研究力量,以促进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主任详细介绍了本次全球猴痘疫情临床特征研究。他指出,从怀疑的感染传播途径来看,超过九成病例被认为可能是密切的性接触导致。从临床特征上看,几乎所有病例都出现皮疹或皮肤损害,六成病例出现发热的及淋巴结肿大。他表示,我国大陆尚没有确诊病例报告,但有关部门已意识到了此次猴痘暴发和以往零星爆发不同,存在输入性病例的风险,并且这种风险随着全球病例数的增加而增加,需要提高警惕,提防我国出现该病的流行。

特邀报告之后,四位演讲嘉宾与参加本次论坛的多位专家对业内外广泛关心的猴痘基础研究以及防控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就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此次“猴痘病毒研究及防控应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丰富了学术界和公众对猴痘疫情的认识,为遏制猴痘疫情的传播提出了一些思路,不仅有助于推动猴痘疫情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治,也有助于提升公众的防疫意识,促进积极有效防疫。 

p11.jpg

视频会议现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