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AF模型

来源:《心血管病实验动物学》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7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转基因动物模型已成为研究许多疾病发生机制的有效工具,就心律失常研究而言,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引入使得人们对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关于AF的发病机制,人们也试图通过对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研究加以明确。通过转基因技术,Kirchhoff等人繁育出connexin40(Cx40)-/-小鼠。电生理研究显示,转基因Cx40-/-小鼠窦房结恢复时间延长、心房传导速率减慢,与Cx40+/+和Cx40+/-小鼠相比易发生AF(图11-6)。

    Hong等发现了引起心脏紊乱的蛋白(junctin)的功能。junctin是一个重要的内膜蛋白,在心肌和骨骼肌的肌浆网上与理阿诺碱受体(RyR)和肌钙蛋白结合,可以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过度表达junctin的转基因使小鼠理阿诺碱受体CRyR)浓度下调、ICa2+密度增大、动作电位时程延长,造成小鼠左心室和右心房增大、心肌重构,导致AF形成。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调节子(CRE modulator CREM)是心脏基因表达的重要调节因子,Muller等用人的CREM-Ib C-X cDNA成功制备了过度表达CREM的TG小鼠,这些小鼠均表现为肥厚型心肌病伴有AF。Xiao等制备了ACE.8纯合变异小鼠(ACE8/8小鼠),同源重组 ACE基因使ACE仅在心肌组织特异表达,结果发现心脏ACE过度表达造成心房明显扩张和AF发生。Verheule等通过转基因技术建立了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小鼠模型,在此小鼠模型中,心房均发生纤维化,而心室无改变,与野生小鼠相比,突变小鼠右房心电传导速率大大降低,而左心房传导速率变化不大,但其心电传导紊乱。膜片钳记录动作电位无变化。突变小鼠的触发刺激诱发房颤率约50%,野生小鼠为0。选择性心房纤维化导致房颤的易激性是其可能的电生理基础。随着对致房性心律失常基因了解的深入,转基因鼠模型为研究房性心律失常开创了崭新领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