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9月30日在《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一个不知名的病毒家族,已经在非洲野生灵长类动物中流行,已知会在一些猴子中引起致命的埃博拉样症状,正“准备溢出”给人类。虽然这种动脉炎病毒(arteriviruses)已经被认为是对猕猴的严重威胁,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类感染的报告。目前还不确定如果这种病毒跨越物种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但是,作者将其与HIV(起源于非洲猴SIV)相提并论,呼吁人们保持警惕:他们说,通过现在在动物和人类身上观察动脉炎病毒,全球卫生界有可能避免另一场大流行。
“这种动物病毒已经知道如何进入人类细胞,繁殖自己,并逃脱一些重要的免疫机制,我们本以为这些免疫机制可以保护我们免受动物病毒的伤害。这是非常罕见的,”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教授、资深作者Sara L. Sawyer说。“我们应该对此予以关注。”
有成千上万种独特的病毒在世界各地的动物中传播,其中大多数不会引起任何症状。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病毒感染了人类,对幼稚的没有抵御经验的免疫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包括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以及2020年的SARS-CoV-2(导致COVID-19的病毒)。
15年来,Sawyer的实验室一直使用实验室技术和来自全球野生动物的组织样本来探索哪些动物病毒可能容易传染给人类。
在最新的研究中,她和当时是加州大学生物前沿研究所的博士后第一作者Cody Warren把注意力集中在动脉炎病毒上,这种病毒在猪和马身上很常见,但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研究不足。他们专门研究了猴子出血热病毒(SHFV),这种病毒会导致一种类似埃博拉病毒的致命疾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在圈养的猕猴种群中造成致命疫情。
该研究表明,一种名为CD163的分子或受体在猴动脉炎病毒的生物学中起着关键作用,使病毒能够入侵并引起目标细胞的感染。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实验,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这种病毒也非常善于附着在人类版本的CD163上,进入人类细胞并迅速复制自己。
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其前体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一样,猴动脉炎病毒似乎也会攻击免疫细胞,使关键防御机制失效,并在体内长期占据。
Warren现在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兽医学院的助理教授,他说:“这种病毒和导致艾滋病毒流行的猿猴病毒之间有着深刻的相似之处。”作者强调,另一场大流行不会马上发生,公众不必惊慌。但他们确实建议全球卫生界优先考虑进一步研究猴动脉炎病毒,为它们开发血液抗体测试,并考虑对与动物携带者密切接触的人群进行监测。许多非洲猴子已经携带了多种动脉炎病毒的高病毒载量,通常没有症状,一些物种经常与人类互动,已知会咬人和抓人。
“仅仅因为我们还没有诊断出人类动脉炎病毒感染,并不意味着没有人接触过。我们还没有找过。”毕竟在20世纪70年代,也没有人听说过艾滋病毒。而现在研究人员都知道,艾滋病毒可能起源于感染非洲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SIV,很可能在20世纪初的某个时候传染给人类。20世纪80年代,当它开始在美国杀死年轻男性时,还没有血清学测试,也没有任何治疗方法。
Sawyer说,不能保证这些猴动脉炎病毒会传染给人类。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更多的病毒会传染给人类,并导致疾病。“COVID只是一长串从动物到人类的溢出事件中的最新一起,其中一些已经爆发为全球灾难。我们的希望是,通过提高对我们应该注意的病毒的意识,我们可以赶在这之前,这样如果人类感染开始发生,我们就能迅速采取行动。”
Cody J. Warren, Shuiqing Yu, Douglas K. Peters, Arturo Barbachano-Guerrero, Qing Yang, Bridget L. Burris, Gabriella Worwa, I-Chueh Huang, Gregory K. Wilkerson, Tony L. Goldberg, Jens H. Kuhn, Sara L. Sawyer. Primate hemorrhagic fever-causing arteriviruses are poised for spillover to humans. Cell,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