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社会组织与寿命有何关联?研究发现群居普遍比独居寿命长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6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中新网北京2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哺乳动物的社会组织与寿命之间有何关联?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周旭明、李明研究员团队领导完成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群居哺乳动物可能普遍比独居哺乳动物活得更久。

这项研究结果基于对包括川金丝猴、裸鼹鼠、弓头鲸和菊头蝠等近千种哺乳动物的分析产生,可推动人们进一步理解这些哺乳动物物种在社会组织和寿命方面的演化,并有望为阐明群居生活与寿命背后机制的进一步实验和跟踪研究奠定基础。北京时间2月1日凌晨,该研究论文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线发表。

此前,学界对豚尾狒狒等个别物种的研究发现,社会关系强的个体比社会关系弱的个体活得更久。同时,过往研究已发现群居能减小被捕食与饥饿的风险,这有助于增加哺乳动物的寿命。不过,对跨物种的比较分析迄今仍较为有限,而阐明哺乳动物社会性与寿命之间演化关系的分子机制对于人们理解哺乳动物的演化非常重要,但这些分子机制一直不甚明确。

为此,中科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科研人员开展合作,通过分析974种哺乳动物,比较了它们独居、成对生活、群居三类社会结构与寿命的关系,其中,群居物种包括亚洲象、非洲象、环尾狐猴、山斑马以及菊头蝠;成对生活物种包括长臂猿;独居物种包括儒艮、土豚、东美花鼠。

他们发现,这近千种哺乳动物中,群居物种普遍比独居物种寿命更长,且短寿到长寿的转化率在群居物种中更高,从而支持了社会组织与寿命之间存在协同演化的论点。比如,北方短尾鼩(独居动物)和马铁菊头蝠(群居动物)体重相近,20克左右,但最长寿命分别为2年和30年左右。

此次研究中,研究团队还对94种哺乳动物进行转录组分析(一类遗传学分析),并鉴定出与社会组织和寿命相关的31个涉及激素和免疫相关通路的基因。例如,XRCC6基因在独居中表达量下调,而在群居和寿命中表达量上调。该基因已被证实与自闭症、社交和行为的改变有关。

周旭明表示,最新这项研究结果提示人与人之间良性的社会关系可能有助于延年益寿。在此次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团队后续将进一步通过行为学控制实验和分子实验去验证潜在基因对社会组织和寿命的调控机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