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在近年来已有不少报道,且大多应用鼠、兔等小动物及犬,因缺血心肌的存活最终依赖于其相应动脉血液供应的恢复,故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对缺血心肌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犬存在侧支血管网,不同个体变异大,对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缺血心肌的作用有一定的弊端,而猪的血液循环系统分布走向与人极相似,所以目前人们多倾向于以猪为缺血性心脏病研究的模型。目前还没有完善的中医“胸痹”、“心痛”的病证结合的理想动物模型,本研究旨在探讨制作贵州小型猪“心脉淤阻证”、“胸痹”的病证结合模型,为中医学研究“胸痹”、“心痛”提供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一)实验方法
将15头贵州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5头,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经典方法造模,并予针刺组内关穴埋针之后正常饲养7d。观察造模前后小型猪心电图的变化,观察针刺前后缺血区域血管侧支循环开放及血管生成情况,观察心肌缺血边缘心肌血管面密度,检测心肌核转录因子-kB(NF-k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利用光学与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和数目的变化。
(二)实验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动物表现为淤血体征,心电图显示心率变慢、ST段移位;冠脉结扎前各组猪STⅡ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扎后各组STⅡ值较结扎前均有不同程度下移,与结扎前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内关穴埋针后ST逐渐恢复,与模型组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全血黏度升高(P<0.05),红细胞压积(HCT)升高(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全血黏度降低(P<0.05),红细胞压积(HCT)下降(P<0.05);针刺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HC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光学显微镜结果显示 假手术组心肌纤维染色均匀,排列整齐有序,心肌横纹可见,毛细血管丰富,个别心肌间质有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其余正常;模型组心肌纤维灶性出血、水肿、局部横纹消失,大部分可见心肌细胞坏死,心肌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红细胞溶解;针刺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有序,深染减少,毛细血管增多,均匀一致。
2.透射电镜结果显示 假手术组肌丝排列较整齐,血管丰富,组织有轻度水肿,线粒体结构稍模糊;模型组组织水肿严重,结构松散,肌丝排列较紊乱,血管相对较少;针刺组组织局灶轻度水肿,肌丝排列较整齐规则。
3. NF-kB、ICAM-1的表达结果显示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NF-kB灰度值减小(P<0.05),模型组与针刺组相比,NF-kB灰度值减小(P<0.05)。针刺组与假手术组相比,NF-kB灰度值差值不大(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ICAM-1灰度值减小(P<0.01),模型组与针刺组相比,ICAM-1灰度值减小(P<0.01),针刺组与假手术组相比,ICAM-1灰度值差值不大(P>0.05)。
通过本实验可知,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的方法可以成功制作心脉淤阻证“胸痹”、“心痛”动物模型,本方法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符合中医相关病因病机理论,较其他方法更接近临床与中医理论;并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及仪器,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更深入的系统研究,且有较高的重复性、可靠性,同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可为中医“胸痹”、“心痛”的证候研究及临床活血化淤治疗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为中医现代化研究提供更贴近人类发病的理想平台。
贵州小型猪心血管系统更接近于人,且小型猪的耐受性强、反应均衡,检验时取材量多、采样方便、存活时间长、重复性好,个体差异小,实验精确度高,利于药品的药理研究,容易成功,可以减少所需重复实验的次数。此外,贵州小型猪,可随时采取各种所需量较多的体液作检测,便于动态观察整个病程变化过程。贵州小型猪可更广泛地用于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中,也将拓展贵州小型猪的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