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疾病模型小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疾病模型小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MZ91Mu01)
- 产品货号DMZ91Mu01
- 推荐分类血液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 本源物种
- 造模动物小鼠(Mouse)
- 动物品系Balb/c小鼠,8周龄,体重约120g
- 复制方法体重约为20g,年龄为8周龄的BALB/C小鼠。抗原制备:BALB/c小鼠经乙醚麻醉后,眼球摘除取血(EDTA-钠抗凝),分离血小板并洗涤,用生理盐水稀释。免疫:取已准备好的血小板分别与等量完全弗氏佐剂和不完全弗氏佐剂混合成油包水状作为抗原。取含有完全弗氏佐剂的抗原于0周注射于豚鼠足掌、背及腹部皮下,每次至少4点,第5周豚鼠心脏取血(不抗凝)。560r/min,离心10 min,取上淸,得到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GP- APS),-20度保存。保存抗血清处理:将APS从冰箱取出,56度水浴 30 min,用等量BALB/c小鼠红细胞吸附至少2次,用生理盐水稀释成不同浓度APS备用。采用ELISA或者琼脂扩散法检测抗血清的效价。于BALB/c小鼠腹腔内注射抗血清(100 ml),造成小鼠一过性血小板减少。于注射抗血淸后第1,3,5,7,9,11,13日分别经小鼠腹腔注射已制备好的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每次100ul,使小鼠慢性持续血小板减少。于固定时间麻醉处死小鼠,取其脾脏、胸腺,肾上腺、股骨标本经固定液固定后,作常规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
- 模型特点注射抗血清后模型小鼠可出现竖毛、便溏、体取减轻、精神萎靡、食耗量及饮水量均减少等症状。造模后24 h起模型小鼠开始出现死亡,死亡小鼠可见其腹腔、肠道、尿道出血,后腹膜有大量出血点;造模后1〜3 d为小鼠死亡高峰时间。动物死亡及各种出血表现多见于注射抗血清后7d之内,抗血小板血清注入模型小鼠体内后,可引起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升高,注射后6 h小鼠脾脏重量开始增加,至第5日时脾重可为正常小鼠的3. 6倍。注射抗血清后第6日脾脏巨核细胞开始明显增多,至第15日时仍维持高水平,此后趋于正常;脾脏重量增加与巨核细胞增加明显一致。造模后小鼠出现明显皮下紫癜,以注射部位(腹部)、阴囊、四肢、尾部为重。采用本方法建立的小鼠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癲模型,制作原理简单,操作方法较为复杂,干扰因素小,成本相对低廉,但其抗体为外源性的,需不断补充输注,维持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ITP)稳定性相对要差。
- 比较医学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癲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机体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髄巨核细胞增生伴成熟障碍为主要特征。由于从临床患者的血液中可检测出抗血小板抗体,因此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癲,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同种抗体或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膜抗原结合,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而发病。因此,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在ITP疾病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方面非常重要。采用注射外源性抗体建立的慢性ITP动物模型,与临床上人类1TP的患者表现出相似的特征。本模型对于人类ITP发病机制研究、抗血小板减少药物的筛选有较大应用价值。
- 产品价格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