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试验服务--动物疾病模型构建--大鼠乙酸诱导肠炎模型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原因不明,是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其病变部位好发于直肠和结肠,多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 里急后重,具有易反复、病程迁延、不易治愈的特点。可能与细菌感染、食物或异物损伤、长期饲喂精饲料、滥用抗生素类药物及精神障碍等有一定的关系。在我国,UC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到目前为止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肠黏膜出现慢性炎症可能与基因、环境、微生物及免疫功能的失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1.实验动物
SPF级SD大鼠,雄性,周龄为4w~6w,体重为180g~220g。
2.实验分组:
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每组15只动物。
3.实验周期
7d
4.建模方法
1. 大鼠术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
2. 3%戊巴比妥钠进行腹腔麻醉(20mg/kg)大鼠,大鼠取头低尾高体位,将聚乙烯导管经肛门缓慢插入结肠8cm并经其注入10%乙酸1 mL,捏紧大鼠肛门倒提30 s后,注入生理盐水3mL冲洗2次,正常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对照,造模结束后让大鼠平躺,自然清醒,常规饲养。
3. 7d后大鼠3%戊巴比妥钠麻醉后,于下腔静脉取血1ml,室温静止2h, 4℃离心机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出上层血清,置-80℃冰箱保存备用。 处死大鼠,取出肛门至盲肠末端的整个结肠和直肠段,沿肠系膜纵轴剪开,预冷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滤纸吸干,肉眼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的大体改变,测量结肠长度及记录湿重。剪取病变最严重的结肠1 cm,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4um),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其余结肠置于-80℃冰箱备用。
5.模型评价
1. 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造模后观察大鼠每日腹泻、血便及体重变化情况,并记录大鼠的一般情况。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出现身体蜷缩,毛发竖立,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的症状。DAI评分:造模后7d,综合大鼠体重下降百分率(体重不变为0,1~5为1分,6~10为2分,11~15为3分,大于15为4分),大便黏稠度(正常为0,松散大便为2分,腹泻为4分)和大便出血(正常0分,隐血阳性为2分,显性出血为4分)进行积分。DAI综合评分介于0~4分之间,0分代表正常,4分代表炎症最大活动度。
2. 结肠长度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结肠长度反映慢性炎症和损伤修复的间接指标,测量肛门至盲肠根部的长度为结肠长度,单位cm。CMDI为大体标本肉眼损伤评价指标,评分标准:无损伤为0;轻度充血,水肿,表面光滑,无糜烂或溃疡为1分;充血水肿,黏膜粗糙呈颗粒状,有糜烂或肠粘连为2分;高度充血水肿,黏膜表面有坏死及溃疡形成,溃疡最大纵径小于1.0 cm,肠壁增厚或表面有坏死及炎症为3分;在3分基础上溃疡最大纵径大于1.0 cm或全肠壁坏死为4分
3. 组织学损伤评分
取病变最明显处结肠段1 cm,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然后将组织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度为4μm),HE染色。经HE染色观察,模型组病变结肠水肿,肠壁明显增厚。黏膜面有弥漫性出血点、红斑和溃疡。镜下可见结肠黏膜糜烂、溃疡、隐窝脓肿、杯状细胞消失,固有层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正常组大鼠结肠黏膜完整,绒毛排列整齐,未见坏死、脱落。
组别 |
对照组 |
模型组 |
DAI评分 |
0 |
3.68 |
表1 DAI评分表,DAI>0.5就代表疾病发生
组别 |
对照组 |
模型组 |
0 |
3 |
表2 CMDI指数表,模型组CMDI指数低于对照组
图1 结肠大体图 模型组结肠的长度短于正常组,结肠缩短变宽、水肿增厚、充血出血及溃疡
相关技术资料
运费说明